当前位置:

报道违法犯罪,慎用“90后”冠名

来源:红网 作者:曹萌 编辑:夏熊飞 2017-12-16 00:04:22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中新网发布的一篇题为“伪造印章骗取政府资金三千余万 90后一审被判无期”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纵观全文,犯罪分子杨某某的犯罪经历,与其“90后”身份并无直接关系。新闻报道的作者将“90后”标签,冠于新闻标题,既不符合文理,又不符合常理。其套用“90后”标签的行为,值得反思和警醒。

  近期有关“第一批90后”“佛系青年”的网络话题,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这个年龄段群体的关注。笔者以“90后”为关键词,运用百度指数进行分析,发现从“趋势研究”上看,12月11日开始,其搜索指数呈明显上涨趋势,且相对于“80后”“00后”更快更强。

  也许,文章作者以“90后”冠名的目的,不在于挖掘出新闻中犯罪分子的年龄因素,而在于吸引读者的注意。毕竟,从传播学角度看,运用热词冠名,是一类比较实用的传播方式。可从社会角度看,这类冠名手法,却不值得赞同。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任何一类群体的成长轨迹,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XX后”是最为简易的人群划分方法,代际之间也的确有些值得关注的差异。然而,一个人的犯罪行为,多受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影响,时代影响往往不是主要因素。在违法犯罪的报道中忽视年龄中的因果关系,刻意强调其“90”后身份特征,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新闻态度。

  其实,在犯罪报道中刻意强调“90后”身份的新闻标题并非个例。倘若以“90后 犯罪”“90后 违法”为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搜索一下,便不难找到许多类似的新闻报道。且相对于“80后”“00后”,这类带着负面评价的新闻报道更为突出。

  人们对一个群体的负面印象,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宣传中产生的。当前,90后群体正由青年步入中年,慢慢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这个群体也背负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相对于“80后”,“90后”身上的标签更多,若在其中添加“犯罪分子”的印象,这个群体的成长来说,往往是不利的。新闻报道不能图一时的传播需要,而刻意放大“90后”的身份标签,要知道新闻工作者,除了要报道事实,还得兼顾社会利益。

  文/曹萌

来源:红网

作者:曹萌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2/16/450503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