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民服务要“绣”不要“秀”

来源:红网 作者:汪东旭 编辑:王俞 2018-01-30 00:04:07
时刻新闻
—分享—

  为营造迎检的浓厚氛围,北方某贫困村做了一块20多米的巨型标语牌。当地领导“彩排”时感觉标语不够热烈,要求更换,于是几千元就打了水漂。对于这种现象,老百姓直摇头:要是把这些钱用来发展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岂不更好。(1月29日《人民日报》)

  在醒目的位置悬挂宣传标语,有利于加强政策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从而更好地推进工作。这样的方式,与以前在墙壁上、广播中、电视里进行宣传,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无论用哪种宣传媒介,始终只是一种形式与手段,通过这些形式与手段达到怎样的目的、赢得群众何种理解支持,才是工作的关键,更是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显而易见的是,作为贫困县,因为标语不够热烈浪费数千元经费的工作方式,也是一种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形式主义。

  作为贫困县,最应该大力抓好的是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民生保障等群众迫切需要的现实诉求。这些现实诉求,很可能是长期困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无论如何热闹的标语,如果没有群众切切实实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作支撑,必然会欠缺生机。而这些看似热烈的宣传标语,也成了折射基层工作不扎实、不深入的一面镜子。如果基层工作在形式的精彩纷呈上面投入了太多人力物力,就挤占了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时间空间,甚至会损害群众感情,人为割裂了干群的血肉联系。

  实际上,之所以出现重形式不重内容、热衷搞花架子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性矛盾,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方面,源于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工作作风虚浮。相较于以“绣花”精神投入真金白银和辛勤汗水扶贫攻坚,在外部形式上做文章显然更容易一些。尤其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节点,遗留的问题都是些难解决的。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得更多,付出得更多,但往往也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实效。于是,形式主义就成了一些党员干部的“另辟蹊径”。客观方面,源于上级监督考核的职责缺位。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并非不知道下面在搞“花架子”,但碍于面子或其他因素,考评考核不敢“红脸”“出汗”,甚至配合地方一起“搭台唱戏”,糊弄了事。这样的糊弄,让监督考核失去了应有的督促倒逼作用,沦为可有可无的“假把式”,使得政策在执行中变形走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顶层设计的积极初衷。

  群众是否满意应该成为党员干部制定决策部署的出发点与评价工作好坏的参照物。工作走不走心、扎不扎实,群众心中自然有一杆秤。为民服务要多下“绣花”功夫,少琢磨“秀”的伎俩。要在主观与客观、作风建设与机制完善等多个方面精准发力,切实压缩形式主义的滋生空间,不断供给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正能量,让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

  文/汪东旭

来源:红网

作者:汪东旭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1/30/454346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