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该怎样“持证”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王俞 2018-04-27 23:25:28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3月28日,四川成都市文广新局正式公布2018年首批30个街头艺术表演试点点位,满足要求的街头表演者,将在4月下旬通过选拔后持证上岗,截至4月20日,街头艺人的招募已经结束,首批100个名额,共有242个个人及114个团队报名。被选拔的街头艺人,将与相关部门签订从业承诺书,规定在表演期间,不能随意缺席。街头艺人演出的时间安排在周五、周六、周日(16:00~18:00)和(19:00~21:00),特定点位演出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控。(4月24日《成都商报》)

  说起成都艺术文化,很多人都会先想到赵雷的《成都》。“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这种浪漫而忧郁的情怀,与城市文明伴生伴随。问题是,当街头表演被套上持证的镣铐,都市文化,该怎样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诚如成都市相关部门所说,街头表演长期以来附随着管理不便的阴影,特别是在繁华商业地带,容易诱发人员密集的安全隐患,导致城市秩序出现潜在危险。但是,这是不是就必然推导出,要用持证上岗的方式过滤街头表演呢?恐怕不尽然。最起码,在持证表演的准入门槛上,这种筛选表演者、排斥外来务工人员的理念,就会诱发不少自由职业者的生计困窘。在一座城市漂泊已属不易,如若再徒添谋生成本和制度掣肘,就未免缺少了一点人文关怀和城市温暖。

  同时,街头艺术评判标准是什么?究竟是专业的音乐形式,还是不羁的表演风格?想来并没有固定标准。街头艺术更多时候,展现的是一种城市文化和街头娱乐,是惬意的城市生活方式。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向往的是一种随性和慢生活。假若经过领证遴选,最终“脱颖而出”的是千篇一律的艺术模式,或者是阳春白雪般的剧场表演,街头文化自身就会被固定乃至异化;街头文化的原貌,以及吸引人的天然纯真就会被磨灭。

  可以想见,如果成都各大闹市拘泥于表演水平以及所谓“专业”,将音乐、舞蹈、非遗等按照行政要求轮番搬演,则街头文化无疑就会从轻松、无固定形式的休闲活动,变为市政特定塑造的“文化”,而丢弃了街头文化自我生长、自我调整的空间和动力。可以说,文化追求多样性,它是一种感发的生命,是生生不息又五彩缤纷的。雅俗共赏、恣意情怀和无拘无束,或许更能展现街头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再者,这种持证上岗,将街头表演者圈定于固定的时间、地点,不符合街头艺术的流动性要求。姑且不论固定之后,一旦商业热点转移而街头表演布控滞后,艺人会陷入谋生尴尬。仅看市民、游人更希望有一种偶遇的惊喜和文化个体声音的冲击,令人耳目一新的街头表演就不太适宜被定点安置。否则,街头文化的原生态就会被大面积破坏。

  更值得深思的是,成都市音产办负责人表示,他们曾前往上海、北京等地进行调研。“他们给出的建议,街头表演的艺术门类不能只是音乐。”而在成都本市广泛调研之后,决定的是试点点位,这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街头艺术文化,本来就是因城而异的。一座城市拥有怎样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品位,一般就会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街头文化。岂能将其他城市对街头表演的艺术门类建议嫁接到自己的城市?如此,领证上岗之后,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会看到成都风貌,还是上海风貌? 这一点,可能难以经得起深入推敲。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街头文化,更是成都为人称道的特色品牌。当地力推领证上岗,无非是要加强城市秩序安宁和文化市场繁荣。但是,过于敏感、过于严苛,可能就会变成削足适履的文化路障。与其精密筛选导致不少弊病,不妨退一步做好街头艺人登记工作,既能责任到人,又能保持街头文化的真面目。毕竟,我们不希望街头文化的原生态变为机械表演,淳朴的城市人文景观变为物质假象。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需要一种包容的心态,也需要一种宽窄有度的政策智慧和城市魄力。

  文/刘浩田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4/27/461464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