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非“规模”之大而是“学问”之大

来源:天府评论 作者:刘天放 编辑:张兴诚 2018-06-02 14:01:27
时刻新闻
—分享—

  5月31日晚,教育部网站公示了2018年拟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名单。根据公示:40所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高等学校获得通过。钦州学院拟获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部湾大学,被戏称为“北大”,引来师生热议,这也是各界对“北大”给予厚望。(6月1日微信公众号“广西新闻频道”)

  大学更名本属正常,只要到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无论是办学条件中的教学、科研,或是其他相关方面,都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更名标准,更名也就无可厚非。就拿钦州学院拟获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部湾大学来说,该校被戏称为“北大”。其实,叫不叫“北大”无所谓,就是把叫它“哈弗”“剑桥”“牛津”“斯坦福”又能怎样?调侃归调侃,还是要闷头好好办学,争取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以不辜负更名过程中付出的艰辛。

  不过,就目前国内大学纷纷要求改名的现状来看,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譬如,有些高校不是在自己的软硬件上下足功夫,而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就申请改名,总希望改名后能使自己的学校“升格”,以便在招生、拨款、立项、行政级别等方面,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虽然各地都规定了高校新建、升格、转设、更名的标准,想从严控制“学院”更名“大学”,但一些高校受利益驱使,还是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

  客观而言,如果“学院”达到了规定的标准,更名为“大学”理当顺其自然。毕竟,我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公立大学,即政府办的大学,如果更名升级成功,就意味着在招生、项目申请乃至行政级别上都有好处,这也是“学院”更名“大学”的最根本动力。然而,还是有部分高校,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贪大求全。本来很有特色的院校,仅为了更名、升格就盲目向综合性、多学科方向发展,以至于丢掉了自己的特色,非但没有做大做强,反而在竞争力上越来越差。

  近年来,高校更名在个别地方甚至逐渐演变成了一股“恶风”。某些带有“学院”字样的大学,由于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办学的需要,经过批准升格为“大学”。可是,还是有一部分实力并没有达标的学院,也莫名其妙地由“学院”更名为“大学”,这就使有“大学”名头的高校一时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容易产生误导,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对于一些达到规定标准的学院,没有任何问题,改名也当属水到渠成,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更名确实已经到了有些泛滥的程度。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前年发生的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简称“川医”,从而导致四川大学向教育部发函抗议之事件,该事件还惊动了教育部。其他省市也发生过个别高校为了自身利益,与其他高校展开更名“口水战”的事件。其实,只要自己有实力,就用不着对改名如此敏感。而对那些急着更名的高校来说,也要认真反省自己。不要“有意无意”与现有高校“重名”。否则,就伤了兄弟院校之间感情,既不利于自身发展,还将给高等教育秩序带来不良影响。

  其实,大学改名后,有些由“学院”变“大学”的院校级别上去了,更有名了,或是招生拨款等更多了,这些确实是看得见的好处。可是,叫“学院”也好,称“大学”也好,只要能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哪怕叫“学院”甚至“专科学校”谁都不会过分在意——“学院”未必就是低水平的代名词;麻省理工学院不就是吗?高校更名无妨,但谨防乱改。虽然教育部并未对高校更名采取“禁止”措施,仅是“严控”,却也一定要严格把关,不给浑水摸鱼者任何机会。大学,并非仅是大楼之大或规模之大,而是必须具备“学问”之大。

  文/刘天放

来源:天府评论

作者:刘天放

编辑:张兴诚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