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村干部培训重在“接地气”

来源:红网 作者:沈道远 编辑:田德政 2018-07-03 22:24:3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为提升农村干部的能力素质,不少地方在村干部培训上下了不小的功夫。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培训村干部“跑偏了”,开展培训热衷于“开眼界”,过分追求形式上的“高大上”。比如,只注重到发达地区参观和邀请著名专家授课,却忽视了自身发展定位,导致学习参观仅停留在“开眼界”的阶段,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和借鉴。(7月3日《人民日报》)

  把村干部派到沿海发达地区参观学习,邀请名师专家进行授课,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开眼界”,只怕会有“借培训之名,行旅游之实”的嫌疑。培训是为了增加知识,学习本领,如果违背了这一初衷,培训也就有名无实了。笔者倒是认为,村干部培训重在“接地气”,形式上的“高大上”,很多时候并不适合村干部。

  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往往都是“走马观花”,解说员在解说时,也只会挑着特色亮点讲,对于存在的问题,通常是避之不谈。换言之,参观者看到的都是光鲜亮丽的一面,而背后的艰辛、探索以及特定条件,旁人是无从知晓的。因此,组织村干部到先进地区参观,更多情况下是“看热闹”,而不是“看门道”,学习成效可想而知。对很多村干部而言,外出一趟,参观一番,无非是增加了闲来无事时的谈资罢了,对于能力提升,知识获得,难言有多大成效。

  聆听专家学者讲课,接受最先进的学科知识,确实能够让村干部受益,只是受益的程度,需要打一个问号。首先,专家学者讲的内容是前沿的,但未必是基层一线所需要的;其次,专家学者讲的是理论的,但基层一线更需要实际操作的;再次,专家学者讲授充满了专业术语,但基层一线更喜欢通俗易懂;最后,专家学者的课程是学科正确的,但是基层是动态复杂的。这之间的矛盾,如果没能得到平衡,就课程教学而言,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再则,到沿海地区参观,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培训的成本极其高昂。假如花了这么多钱,最终的培训成效不理想,显然也不划算。尤其是一些地方,财政本来就不富裕,甚至还是贫困县,如果也跟风学习,将会加重财政负担。

  其实,村干部培训不一定要“高大上”,也可以不用花很多钱,重点在于要找好村干部的需求,以及用好本土人才资源。

  笔者所在的泸县,每年都会组织村干部进行培训,只是这种培训,邀请授课的人,更多不是什么专家学者,而更倾向于在基层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乡镇或者部门“一把手”,或者优秀的村支书、致富带头人等。笔者有幸参聆听过几次讲课,虽然授课者没有华丽的PPT,没有标准的普通话,没有深厚的理论,但是,所讲的内容充满了“干货”,大量的身边案例,大量的民间智慧,大量的探索过程,以及大白话式的分享,让人耳目一新,听后对基层、对工作会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更多实际操作性的知识,更多拿来就能用的方法,这才是村干部们参加培训,最想要的东西。

  当然,县上也会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只是这种参观学习,通常不会选择沿海先进地区,相反,会选择一些县情相同,产业相近的地方去学习交流。这样,外出参观学习的村干部可以在一个点上,蹲上几天,带着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由于情况差不多,很多村干部在学习时,会有更多的参与感,发言权,而这个过程,就是求知增能的过程。

  村干部培训永远不能丢了初衷,也永远不能忽视培训的受众,必须把握好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在“赶潮流”上,少做“漂亮文章”;在“接地气”上,多下“绣花功夫”。

  文/沈道远

来源:红网

作者:沈道远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7/03/467013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