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之道,当教学生“不告密”

来源:红网 作者:邓琛 编辑:王俞 2018-07-09 22:36:02
时刻新闻
—分享—

  人民大学副院长吴晓求在财政金融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寄语:理想的实现要以坚守人生的底线为前提,第一不撒谎,第二不告密,第三不独利。其中不告密是人生底线这一点,在网上引起嘘声一片。多数网友认为遇到不公之事就应检举揭发,更有甚者,猜测吴晓求是心有戚戚然的既得利益者,才会宣扬这种观点。

  笔者认为,首先要厘清“检举”与“告密”的区别。前者指,向司法机关举报那些触犯法律、伤害大多数公民利益的行为。告密的目的则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或者从统治者那里得到超越所在群体其他人的既得利益,被告密的人、事并不触犯法律。法律裁决和政治裁定具有本质区别,检举和告密也截然不同——检举维护公平正义,告密则会撕裂信任。

  告密文化古已有之,并不新鲜,它是皇权制度的产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厉王时期,设有卫巫专司告密,在镐京巡回街道,偷听人们讲话,凡是被他们指认为反叛的人,都要下狱处决,最后导致“道路以目”的局面。而后秦代把鼓励告密写入《秦律》,汉代颁布告缗令,武则天曾专门下旨鼓励告密……鼓励告密常被写入古代规章,告密也就蔚然成风。

  在现代,虽没有处于专制主义统治下,但告密者往往因为国家暴力传递的恐怖、个人的软弱、某些利益的计算等而成为权力机关的线人。这种人对权力有身体和情感的双重尊重,他们试图通过告密来博得权力上位者的器重,并从中获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权力更加信服和拥护,形成一个权力崇拜的闭环。

  设身处地思考,告密无疑是不招人待见的。电影《芳华》中,林丁丁的一次告密,让刘峰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山东某高校期末考试曾要求学生写出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的名字,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变成了暗地里的互相揭发。读书时,大家都不会喜欢班上那个总是向老师“打小报告”的人。但当告密成为一个社会的普遍选择时,人人自危,每个人都会对周围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这会让人处于恐惧和焦虑的状态中。因此,一个经常有人“打小报告”的集体,气氛一定紧张不安,人与人的关系也必定疏远而戒备。

  告密体现着人性的弱点,但现代社会的治理,不能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掌握上,而应该基于一种明亮的人际关系。杭州知名教育博主王悦薇在班上处罚了一个因为索要巧克力不成,而举报同学带零食的学生,这一举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不告密”这样一个原则,放在小学生身上人人明白,怎么对于大学生就要另相考量了呢?

  一种风气的形成,有其社会土壤,而其消弭,需要教育。为师者,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追求人格的养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像吴校长这样让学生明确、清晰道德的底线何在,更能培养光明正大的、堂堂正正的、坦荡荡的君子,而非投机钻营的、出卖他人的、常戚戚的小人。

  对于告密行为的不齿,应当成为一种现代共识。大学之道,当教学生“不告密”。

  文/邓琛

来源:红网

作者:邓琛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7/09/467473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