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木板大鼓进校园,传统艺术添生机

来源:红网 作者:王研 编辑:张瑜 实习生 邓琛 2018-07-13 09:32:26
时刻新闻
—分享—

  20世纪80年代后,诸多传统曲艺受到电视电影等新娱乐方式普及的冲击,木板大鼓也渐渐无人问津。到了2001年,沧州木板大鼓的老艺人仅存七八个,历来通过口传身授传承数百年的木板大鼓被推到了悬崖边。好在近年来,沧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护和传承木板大鼓,把非遗进校园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和实践。(7月12日新华网)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电脑、电视,智能手机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比之下,传统艺术离人们却渐行渐远,慢慢地边缘化。闹市中早已看不见皮影戏、大鼓书的身影,曾经红极一时的沧州木板大鼓,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幸运的是,沧县政府及时将木板大鼓请进校园,让这项传统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书”,尤以沧州木板大鼓为典型代表。木板大鼓虽为沧州所特有,但同样属于中华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同样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作为一项传统艺术,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沧县政府这次抢救性地将木板大鼓请进校园,不仅是对沧县、沧州有重大意义,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保护抢救沧州木板大鼓艺术,当地文化部门虽然举办过几次培训班,以求传承此门艺术,但是收效甚微。与之相比,将木板大鼓请进校园,让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显得更见时效。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传统艺术猴打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地的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学生通过学习猴打棒课程的方式把这项传统艺术传承下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传统艺术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共同智慧的结晶,木板大鼓等艺术不能在我们这代后继无人,最终走向濒临灭绝。除了让传统艺术走进校园,还可以对濒临灭绝的传统艺术进行进行申遗,以引起当地政府足够的重视。还可以在大型文艺演出时,将传统艺术搬上舞台,和现代艺术一起“竞相开放”。

  沧州木板大鼓以其钝嗓悲腔而闻名,曾经的钝嗓悲腔走进校园后得到了新的传唱。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重担,让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文/王研

来源:红网

作者:王研

编辑:张瑜 实习生 邓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7/13/467854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