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商打假,路在“共治”

来源:红网 作者:张山 编辑:田德政 2018-07-30 15:50:10
时刻新闻
—分享—

  “拼多多只是一个3岁的孩子,身上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眼前充斥着可见的危险与挑战。”日前,成立仅3年的拼多多,以“黑马”姿态在纳斯达克完成了上市,一跃跻身国内互联网公司“第一队列”,仅次于“BAT”三巨头和小米、京东、网易,市值等于京东的一半。不过,高光时刻到来,似乎并没有让拼多多堕入自满氛围。作为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峥用一番极为冷静的表态,为这家企业的新征途奠定了稳步行进的基调。

  毫无疑问,拼多多是有理由骄傲的。数据显示,成立不足一年,拼多多用户量突破1亿大关;2017年11月,拼多多日订单量超越京东,仅次于淘宝;而整个2017年,拼多多的GMV达到了千亿元人民币,稳坐电商第三的宝座。业内人士对比指出,年GMV到达千亿规模,京东用了10年时间,唯品会用了8年,淘宝用了5年,拼多多只用了不足3年的时间。“年龄”和“成就”的巨大反差,一直让这家企业备受瞩目。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更是直接地表明了来自资本市场的巨大期待。

  不过,正如“掌门人”黄峥所言,“年幼”的拼多多还存在不少可感可知的问题,未来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假货治理,便是一场“硬仗”。

  回顾国内电商平台的成长历程,几乎没有哪一家企业逃脱假货的折磨——发展初期如此,现在也未能全然幸免。比如,作为业内两大“巨头”,淘宝成立已有15年,京东2004年涉足电子商务,但时至今日,有关两家电商售卖假货的消息仍在不时吸引公众视线。今年2月7日,中消协发布检测报告,售卖假冒海淘商品的名单中,淘宝和京东赫然在列。要知道,假货泛滥,损害的不只是消费者的权益,还有电商平台的名誉。在治理假货上,两位“电商大佬”可没少下功夫。比如,淘宝所属的阿里巴巴集团,早就设计了“一年花掉1个亿的‘神秘抽检’”。而马云曾说:“今天消灭阿里巴巴容易,消灭假货难。如果把天猫关了,把淘宝关了,中国从此无假货,那么简单的事我们马上就关。问题是关了没用。”

  包括拼多多在内,不少后起的电商之秀均未能“免俗”。淘宝、京东曾经经历的假货问题,它们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最近,因某知名电视品牌商家反映,在拼多多购物平台上发现大量假冒该品牌的电视产品在销,拼多多再度遭遇质疑。舆论的关注,消费者的批评,自是理所应当。而且,多一双眼睛、多一张嘴,于倒逼电商平台治理假货而言大有裨益。但是,厚此薄彼的指责,怕是找错了“解题”方向;一棒子打死的论调,更是显得用心可疑。正如淘宝、京东的打假历程所昭示的,在假货治理问题上,“毕其功于一役”的期待是不切实际的。对淘宝、京东而言如此,于拼多多之类的新电商平台而言也一样。

  打假之难,难在何处?打假之路,方向何在?“社会共治”或是应当聚焦与着力的关键。电商平台出现假货,固然有平台方在把关上的不足。于此而言,电商平台应当切实地负起责任来。但也要看到的是,假货不仅是一个“线上”问题,也不止关乎电商平台本身。要让躲在网络背后的造假者得到应有的制裁,实现“惩前毖后”的积极治理效应,涉及的课题并不少,堪称“系统工程”。从立法上加大制假售假者的违法成本,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执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都是不可或缺与亟待施力的环节;除了消费者、电商平台之外,政府执法部门、司法部门、信用机构等,都不应当置身事外。事实上,这样的“共治”路径,早已在“公共圆桌”上被反复言明。就此来说,每一次假货问题的出现,不只是电商平台检视自身缺漏的契机,更是有关各方需要积极直面的“考题”。

  文/张山

来源:红网

作者:张山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7/30/469365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