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洋地名泛滥折射“阿Q思维”

来源:红网 作者:李振忠 编辑:田德政 2018-08-30 22:59:40
时刻新闻
—分享—

(图/毕传国 来源:红网)

  当前,承载着中国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名不断遭受洋风侵袭,“曼哈顿”“威尼斯”“夏威夷”“耶鲁”“爱丁堡”等欧美地名纷纷落户中国。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这是一些市民吐槽的“段子”,折射出多年来洋地名持续泛滥导致的社会尴尬。(8月30日《半月谈》)

  “中山路”,“解放街”,“建国大道”,看看属于我国的地名街名,是否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外加文化认同感?然而,“威尼斯”“爱丁堡”则绝不是那么回事。如果用地图导航,没准一下子导到欧洲某个城市某个小区,那里才是洋地名的家,而只有加以鉴别排除之后,才可能导引到自己所属小区之中,这又何苦来呢?

  洋名盛行之始,起自改革开放之始。以“威尼斯”论,全国与水沾边者,莫不以“威尼斯”称之,岂不知到了威尼斯到此一游之后,中国的水乡无论是海边大港还是江南烟雨小镇,与威尼斯完全是天渊之别。倒不是说中国的水乡海港不如威尼斯之美,而是说威尼斯之美与中国水乡之美,完全不具有可比性。一个是天成之美,一个是海洋文化建筑之美,威尼斯又怎么可能装得下华夏“江南美人”?欧洲文化之下的威尼斯怎么可能与华夏文明穿一条裤子?然而,就是这么个“威尼斯”等等洋名,被各地官方“拿来”,硬按到某个文化节某个文化地域中来,让中国的某个海港穿上一件“洋装”,这又是一种何等的文化不自信?

  开发商之楼盘崇洋,源自某些官方“拿来”。在网络地图平台上搜索,各地地名、道路、机构名中,含有“曼哈顿”字样的达千余处,含有“巴黎”等字样的更多。如前述,让中国的某个海港城市穿上一件洋装的做法,并非起自民间,而是起自某些对洋名“认亲”的机构。“中国的威尼斯”,“中国的曼哈顿”,“东方巴黎”不是曾经叫得很响而且一直都在高唱吗?开发商充其量只是东施效颦。只是到了当下这个地步,非洋名不取,非洋名不卖楼盘,才有了遍地“巴黎”,遍地“威尼斯”。一条臭水沟,也可以美其名曰“塞纳河”,一个滞销的乡下楼盘,当然谁也管不着叫作“白金汉宫”。到头来外国人来了不知来到一个怎样的“大杂烩”,国人到此也只能“找不到北”。

  找其病根,大约是鲁迅先生早已经批判过的阿Q老犯同样的毛病,那就是“祖上阔过”。不过国人中的某些人以及某些群体,将洋人“祖上阔过”的东西也可以拿来当作自己“现在也不赖”的亮点来加以炫耀。在他们看来,不仅外国的月亮比中华的圆,而且,外国人祖上的月亮,也当然比华夏历史上的月亮要圆。中国盛产阿Q,鲁迅笔下有,当下亦不乏其人,反观外国人则鲜见此举。大约没有几家外国开发商开发好一个楼盘,硬按上一个“德意志青岛”或者“法兰西故宫”之名,阿Q精神仍在,岂非然也?

  依法禁洋名,须令行禁止。洋名泛滥,恰恰折射了政府管理机构的不作为或者“慢半拍”,而建立强大的中华历史文明自信,建立繁荣富强根基上的国家文化自信,才是消除洋地名的根本途径。

  文/李振忠

来源:红网

作者:李振忠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8/30/471851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