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让“慧眼”之下的教育失真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王俞 2018-10-01 23:11:3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前不久,杭州第十一中学在试点班级上线“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通过“阅读”学生的表情来分析学生上课状态,监督课堂教学;重庆二十九中启用人工智能分析评估系统——Faceminded,进行课堂实时表情分析,精确判断学生学习理解程度……在校外领域,人工智能也正在成为一些机构抢滩新一轮市场份额的卖点之一。如上海一家本土在线一对一教育培训机构宣布成为国内首个商业化大规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公司。

  在人工智能的新风潮下,传统教育事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过去耳提面命式教育已经被“智慧课堂”所逐步取代,布控于教室的“慧眼”成为分析学生学情的主要手段。可以说,“慧眼”教育在科技的加持下正势如破竹地不断铺展,发挥着教育革新的积极效用。问题在于,“慧眼”之下的教育难免失真,在人格培养与教育思维的质问下,“慧眼”科技不应有过度发展的空间。

  还记得,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边沁设计过一种圆形监狱:环形建筑,中间有一座瞭望塔。在监狱里的囚犯认为自己时刻处于监视之下,处于一种有意识的、持续的可见状态,从而确保管理者的权力自动发挥作用,促使囚犯自觉地自我约束。所谓“慧眼”,其设立初衷是否与此相吻合?恐怕不能臆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客观上讲,“慧眼”与圆形监狱对被监视者起着大同小异的管理功用,使得被监视者的人格行动演绎为监视者希望看到的行动。对于三观尚未固定、以老师为绝对权威的中小学生而言,这种塑造表演性人格的教育方式,只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为了满足“慧眼”的识别需求和教学状态,而在心理机制上对学生施加表演压力,使得学生喜怒哀乐、举手投足被强制约束、不敢造次,与因材施教、多样化教育等育人模式可谓南辕北辙。

  “慧眼”教育之所以受到质疑,和前段时间杭州凤凰小学不公布期末分数遭到热议的内核是一致的——束缚在中国家庭和教育工作者中的把控学生观念仍在作祟,课堂动态乖巧、课后成绩骄人,依旧是衡量学生优劣的统一甚至唯一标准。换个角度想想,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好奇乃其天性;中学生疲累频发,思维活跃、交友频密乃属正常,在“慧眼”的现代戒尺效应下,人性本真被无情压制,不仅学生对自己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正常标准难以把握,老师亦不能真正领会到学生动态,导致教学反馈陷入严重失真,最终双方在科技之下都会因表演而落得两败俱伤。

  同时,“慧眼”教育的本质不能脱离封闭的“管理教育”思维而论。学校与家长希望借助“慧眼”等人工智能平台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状态,却缺乏一种换位思考、对等培育的智慧和关怀。从水滴直播和过往课堂直播被叫停,到学生隐私成为争议焦点,中小学生可能一直生活在被监视和控制的教育管理之下。疑惑的是,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还通过“慧眼”外衣再度粉墨登台。尽管家校关注未成年学生、子女之情可以理解,却不能逾越人的正常需求和对他人的必要尊重。

  孟德斯鸠说:“人永远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管教不是教育,千方百计地攫取学生个体信息,也并非教育良方。固守三尺讲台上的压迫式的课堂权力,却忽视了自身春风化雨的育人本职,乃至无视学生本位的学校之根,岂非本末倒置?相反,通过品学育人和成风化人,以扎实的教学技术、诱人的教学魅力和科学的人培措施相结合,使校园充满“爬墙蹭课”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氛围,则比外在的无形围城来得更有意义。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说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廓清了教育本质属性。学生要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老师要教真知识、追求真理,师生关系从来就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依存的命运共同体。

  “慧眼”之下,折射出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在融通新兴科技时残留的落后教育痕迹,犹能通过时间加以雕琢;但是,对“真”的追求,一旦在“慧眼”之下黯然失色,则很难恢复昔日的荣光。毕竟,教育求真是代际相传的心理基因,需要浸养、需要厚积,更需要矢志不渝的坚守。

  文/刘浩田(华中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0/01/474288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