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熊孩子”花母亲看病钱打游戏谁之过

来源:红网 作者:李林翰 编辑:王俞 2018-10-08 22:16:17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赵女士的小儿子今年12岁,刚上六年级,平时喜欢打游戏。不过赵女士认为只是玩手机上的一些小游戏,也就没太在意。可最近,她突然发现自己刚刚借来的3万元看病钱突然不见了,她才意识到,小儿子打游戏花光了钱。(10月7日《重庆晨报》)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比如,山东13岁男孩玩游戏打赏主播,花掉母亲两万元积蓄;陕西10岁孩子偷用父亲支付宝,4天内给游戏充值近2万元……

  现代经济学中的棘轮效应指出,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而在未成年人消费过程中,父母是承担监护责任的主体,未成年人恶性消费习惯的养成是父母之过。对“熊孩子”的非理智行为,父母应该反思:12岁的儿子为什么会知道支付密码?是否对孩子的支付行为进行过限制或指导?

  熊孩子的消费行为,也与网络平台的长期纵容有关。部分网络平台缺乏针对未成年人的审核、过滤机制,甚至以“赚未成年人的钱”作为营销战略。面对家长的诉求,或以“充值服务协议中已经提醒未成年人充值必须得到监护人同意”为由,或要求家长“提供证据证明消费行为由未成年人完成”,拒绝退款,割裂双方信任,恶化社会风气,也助长了既得利益一方的嚣张气焰。

  值得借鉴的是,近日,某网站升级“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提醒”服务,触发提醒标准由原来的单日充值500元,调整为30日内累计充值300元,并宣布未成年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充值可直接退款。这些举措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网络平台应承担社会责任,为未成年人创建充足的容错空间,不能因未成年人的非理性行为而使无数家庭承担额外风险。而针对那些依然纵容未成年人沉迷消费的网络平台,文化、网信和工信等监管部门,有责任与家庭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加大对违法平台的惩罚力度,实现家长、平台和社会的多元共治。

  文/李林翰(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李林翰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0/08/474505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