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哈佛教授被撤稿31篇,学术造假何以屡禁不止

来源:红网 作者:黄奇芳 编辑:王俞 2018-10-19 23:25:0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近日宣布,曾在该机构任职的皮耶罗·安韦萨有31篇论文因造假需要撤稿。这一消息震惊全球学术界,因为安韦萨曾被认为开创了心肌细胞再生的新领域,已经享誉10多年。(10月18日新华网)

  当我们看到这则新闻时,难免会想起去年107篇中国作者学术论文因造假被Springer撤稿的事件以及前年曾轰动一时的韩春雨事件。

  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学术造假事件便被频频爆出,这让人不由得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冒着被揭发的巨大风险也要进行学术造假呢?”

  学术造假指的是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而其中“修改研究数据”“剽窃”这几个字眼对于我们而言其实并不陌生,想想自己曾经写过的实验报告,里面是不是也有因为不理想而偷偷修改的实验数据?想想自己曾经写过的课堂作业,其中是不是也有从“百度知道”上照抄过来的原段原句呢?

  如果你的回答是一个诚实的“是”的话,那么请不妨回想一下,你当时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其实总结起来,这背后的原因不过是“形势所指,利益所驱”这八字。

  当论文数量(而非质量)与学生的综测加分、转专业、保研、毕业、出国等相关,与医生、老师等人的职称评比相关,与大学等级排名评定相关时。多数人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另谋途径,以抄袭、伪造数据的方式来发表论文,达到自己之前达不到的“标准线”,从而获取顺利毕业、升职加薪、扩大名声等多方面的利益。

  另外一个方面,以往相关部门对学术造假事件“内部低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惯常做法,亦成了滋养学术造假行为的温床。当此类不端行为没有得到严肃的处理时,旁观者产生的侥幸心理,会是促使他们犯下学术造假行为的原因之一。好比在一场考试之中,监考人员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也许之前没有想过作弊的同学A,在看到同学B把书都搬到桌面上的行为都未被监考人员检举的时候,多半会产生“我也要作弊”的想法及行为。

  然而,让我们换一种观念来想。在同一个例子之中,如果同学A恪守诚信观念,在考试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复习准备,即使不作弊也可以考得很好,那么即使监考人员监管不严,即使作弊可以带来更好的成绩,坚守诚信的同学A也不会去作弊。所以说,当我们回到学术造假这一行为的本源,无论是从利益或者是监管不严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当下价值观歪曲,学术诚信道德丧失,学术心理趋于浮躁、急功近利的体现。

  也正是因为如此,学术造假事件才会频繁产生,屡禁不止。

  而这,其实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方向。在整治学术造假行为的路上,我们需要的是立足根本,在加强学术道德培养的基础上,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学术成果评价制度,严惩学术造假行为,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学术生态健康发展。

  文/黄奇芳(中南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黄奇芳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0/19/475494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