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千面男爵”被群嘲背后:文化审判何时休?

来源:红网 作者:陈贝迪 编辑:田德政 2018-11-06 22:05:2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陈志朋身着一袭红裙戏装亮相“2018武汉时装周”,其反串造型再一次遭到网友的炮轰。其实这已不算是“新鲜事儿”,自2017年新年伊始,陈志朋在各类T台走秀、音乐MV、演唱会中,因其大胆的透视装、渔网裤、贵妇装等“奇装异服”被群嘲,甚至被贴上“辣眼睛”“搏出位”“变态”的标签。面对如潮恶评,陈志朋并不回避,发文回应:“虽然很怀念20年前的尔泰,但是过去这一年才是出道30年以来最开心、轻松也是最明确自己方向的一年。”

  被广大网友冠以“另类”标签并加以抨击的陈志朋,仍然身着“奇装异服”,活跃在各大走秀、商演、活动、以及公众的舆论场中。他始终坚持“做自己”,将“另类”标签贯彻并逐渐内化为个人的风格与形象。但网友们似乎对此“不买账”,除了少数粉丝和“不予评价”的中立路人,大多数网友仍然秉持不甚宽容的心态,通过谩骂、人身攻击、污名化等方式,对陈志朋的“另类”加以审视、评判。

  其实,陈志朋的“另类”并非孤例,他的背后还有无数“无公害”,却被污名、被边缘、被排挤、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的“另类文化”,遭到了公众的“审判”。身着奇异设计服饰的陈志朋如此,一度处于风口浪尖的“伪娘”刘著如此,同性恋出柜也是如此,一旦曝光,舆论便掀起一阵惊涛骇浪。一向以宽容自居、以开放为导向的主流社会,却难容另类文化与之共行。是哪里出了错?

  实际上,陈志朋的表现超出了大众的一般认知,也超出了主流文化框架,将其标签为“另类”并加以讨伐,是主流文化对另类文化的一次文化审判。

  “另类”之所以称之为“另类”,是以大众文化审美作为标准参考系,建构一个所谓的主流框架,将小众文化“边缘化”,并试图加以审判、剥夺其话语权的对立过程。主流话语框架根深蒂固且力量强大,掌握了主导权,所以难有“另类”话语传播的土壤。陈志朋的争议根本便在于,大众以主流话语作为完美程式,为其设定了一系列“标准”:什么是装扮得体、什么是时尚潮流、什么是审美正常……这一系列关于“什么”的话语程式便是主流文化的枷锁,无形中把每个具有独特性与人格自由的个体,套死在这一套标准里,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或是超出范围的,便要遭到文化上的“制裁”、话语上的“审判”,被打上“辣眼睛”“变态”的标签。

  更可怕的是,主流话语还细化入侵到了个人生活方面,它规定中年男人应该衣着得体、成熟稳定、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陈志朋——今年47岁——失去了这个年龄的男士应有的样子。媒体似乎是本能地将陈志朋的现在与过去(小虎队成员之一)加以对比,将他与同年代的吴奇隆、苏有朋相比,并加以审判——吴奇隆家庭美满,苏有朋事业有成,而你呢?你一大把年龄还在玩什么奇装异服?是想博出位吗?

  以大众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与另类文化总是处在尖锐的对立与矛盾之中:主流文化总是倾向于站在另类文化的对立面评判,而不是从宽容吸纳的立场上加以考量。其实,另类文化与主流文化有重合也有背离,但大众总是倾向于瞄准背道而驰的点,而忽视了它们之间也存在彼此契合的精神。这种挖掘“负面”而忽视“正面”的倾向,或许是大众对另类如此排挤的原因。

  一不违背自我本心,二不违背社会公利,另类文化的“求生欲”与妥协仍然没有为它们赢得合适的生存土壤。大众的猎奇心在它们之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却反过来以猎奇为由反对它们、排挤它们,进而宣告它们的死刑。试问,他们手中的审判权杖从何而来?

  伏尔泰曾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面对“欣赏无能”的另类文化,至少先将恶意的锋芒收起,以理性、尊重的姿态面对差异,才是明智之举。

  文/陈贝迪(山东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陈贝迪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1/06/476769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