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奇葩说》第五季收官:迈出综艺的文化输出第一步

来源:红网 作者:潘思彤 编辑:田德政 2018-12-15 00:09:15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随着颜如晶战队逆袭成为BB Team,陈铭以微小差距拿下BB King,《奇葩说》第五季宣告收官。从2014年到2018年,《奇葩说》已经在网综竞争十分激烈的大环境下走过了五年。可以说,节目无论是思想性、原创性、娱乐性、能量密度还是与时代的契合点上都已成为当下最长寿的现象级网络综艺范例。

  抛开节目所营造出的综艺效果,《奇葩说》不仅仅是内地第一个“敢说真话”的综艺,更是一个渴望输出文化,传播思想,表达个性的综艺。而这一点,在当下综艺趋于一致地以流量明星所带来的名人效应吸粉,或直接借鉴他国成功综艺的泛娱乐化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首先,《奇葩说》的输出是一种表达的输出。网络环境使得群体表达力整体处于下降趋势,“话术”这个简单但复杂的技巧在新新一代的表达中已然少见。越来越多的人适应网络环境,用缩略语、流行语代替长篇大论,久而久之,看到美景除了“卧槽,好美”的感叹,再也说不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文艺绝唱。在美剧《新闻编辑室》中,主人公威尔曾说,“嘲讽是愚人自以为是的机智”,表达的匮乏正是当下社会的通病。而《奇葩说》正是针对如何表达观点这一件事,针对辩论这一个主题,将“神仙打架”而非“菜鸡互啄”,将“知识就是力量”而非胡搅蛮缠,将“腹有诗书气自华”而非“读书无用论”,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奇葩说》更深一层的输出在于思想传播,它通过征集话题,设置辩题来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以期引起更多关注与更多思考。其注重的是对社会现象的动因寻根和发展走势的逻辑推论,透过了解用户需求展开了更深层级的观念挖掘与思路转化。就这一季的辩题来说,虽然为人诟病的是,爱情题所占比例较大,但也不乏切合实际具有讨论意义的社会性辩题:“全人类大脑可以知识共享,你支持吗?”“爸爸每周陪伴孩子少于12个小时,就取消‘爸爸’称号,这一规定你支持吗?”“『键盘侠』到底算不算侠?”因此,新一季话题设置从各维度展开,落脚于生活,有真实的力量感,在不打审核擦边球的情况下依然触达人心,真正为年轻群体留下了一些有传播价值的好内容。

  再次,《奇葩说》的魅力还在于鼓励多样性,鼓励正能量,鼓励自由人格的发展。这个不买版权的“严肃”辩论节目网罗了祖国大地奇形怪状的各色妖孽,泼辣蛇精男,剩斗士御姐,麻辣教师,自闭辩咖,说唱歌手,性感网红。各种各样的职业,各形各色的性格,他们中的很多人特立独行,彪悍生猛,才被称为“奇葩”,但在他们的身上,同时也闪现着尊重、思考的光辉。有人自揭伤疤,告诉大家怎样面对悲伤情绪,抵抗抑郁,有人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原来患了癌症也可以活得很快乐,一起考虑面对死亡的态度。网络上有一句热评,“奇葩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奇葩说》是庸常生活里一块多元而有趣的自留地。”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与精神支撑是一个综艺所能传达的最好的东西,绝非几张漂亮的脸蛋可比。

  但同样,评分下跌,选手互撕,辩论走向套路化,新老奇葩青黄不接的问题明显暴露出来,质疑的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经过了前四季,辩论的套路已成公开的秘密。观点+段子+金句,选手们依样画瓢,带着套好的模板在台上尽情表演。甚至开播前两位选手大微博上“大打出手”,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是提前炒作与造势。同时平衡好综艺效果与文化输出,这个困难的命题也只有做得更好,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

  目前,综艺的受众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但内容传输出现了断裂。如何通过综艺完成一部分的文化输出使命,还是一片空白,《奇葩说》的尝试迈出了第一步,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文/潘思彤(湖南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潘思彤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2/15/479337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