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遇冷,挤干水分才能行稳致远

来源:红网 作者:丁恒情 编辑:田德政 2019-01-07 17:23:22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近日发布《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尽管考研竞争日趋激烈,但非全日制专业却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近半数考生表示不考虑非全日制,46%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很多单位在招聘要求中就明确提出只接受全日制研究生。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助于满足在职人员继续深造的需求,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甚至还能让他们在职位升迁、职称评定等方面获得筹码。然而,近半数考生不愿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却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现象的否定态度,这理应引起更多的关注与警醒。

  由于客观原因和现实原因,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现象十分普遍。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者基本上都是在职在岗人员,他们平时都不离开工作岗位,这也意味着他们并不可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业。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最大程度迎合学生们的需求,各大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另眼相待”,不仅将授课时间大幅进行压缩,而且在教学考核上也是“降格以求”,甚至在科研实践和论文撰写等方面“抬手放水”,结果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现象越来越严重。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嫌弃”是一种必然。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现象为何愈演愈烈?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一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双赢“生意”:于各大高校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大蛋糕”,既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师资力量,也能够创造不菲的收益;而于那些平时忙于工作的学生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是一块唾手可得的“香饽饽”,既不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能够顺利过关拿到一纸学历证书,从而为职位升迁、职称评定增加筹码。在此情形之下,如果高校坚守“严进严出”的底线,学生肯定不高兴、不买账,到头来还会影响学校今后的招生。不难看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的背后,隐伏着难以言说的功利与算计。

  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学术研究注定是枯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刻苦钻研,才能获得思想的深度;只有勇敢冲锋,才能攀登专业领域的高峰;只有严格学术训练,才能更好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如果书都没读几本,论文也没有几篇,课题也没做几项,这样的研究生注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也在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遇冷也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从一个侧面表明,用人单位对文凭的认识更加理性了。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遇冷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现象的否定态度。毫无疑问,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遇冷也提醒我们,如果仅仅只是推行“严进”的招生录取政策,却仍然奉行“宽出”的教育形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寒冬”必将更加漫长。只有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从课程设置、科研实践、论文撰写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着手,挤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里的水分,才能确保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不被稀释,让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行稳致远、真正获得社会公信力,从而为创新事业培养与输出更多优质人才。

  文/丁恒情

来源:红网

作者:丁恒情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07/480693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