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莱芜并入济南:区划调整莫忘建构认同

来源:红网 作者:李曜宇 编辑:田德政 2019-01-09 21:14:04
时刻新闻
—分享—

  “生在泰安,长于莱芜,终老济南。” 听起来像是一段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其实是一个城市曲折的区划史。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毋庸置疑,莱芜与省城的合并确有重要意义。纵览2018年上半年山东省17地市GDP榜单,莱芜市约500亿元的数据甚至不及倒数第二名日照市的一半。在产业转型的浪潮中,仅有两个市辖区、无辖县的莱芜市,无论是人口、面积还是经济总量,都与省内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近年致力于提升城市首位度的济南,也乐见与周边地市联合加强集聚效应。在健全的行政配套措施的加持下,莱芜并入济南的行政区划调整显然大有裨益。

  然而,行政区划的调整并不仅是行政管理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阻力。区划合并调整不单要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应当为助推两地人民建构认同规划长远方案。

  在区划调整的过程中,认同感、归属感的建构往往是易被忽视的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撤销地级市的情形多见于改革开放前,最近的案例是2011年安徽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分巢湖。社会运行层面,区划调整愈发罕见是因为各地社会发展已日趋稳定,居民安居乐业,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紧密的共同体;风土人情层面,社会对城市的态度与地方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更遑论长期共生共在格局下居民自主建构的文化认同、情感归属。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社会运行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确立起符合本地客观实际的民生标准。城市合并之后,以公共服务、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为代表的政策指标能否向较高标准尽快统一,将直接影响两地人民认同感的建构,也在根本上左右城市融合进程。区划调整本就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果事关人民福祉和城市共建的重要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居民建构不起基本的认同感,新的共同体很难有美好的未来。

  同时,“莱芜”二字并不只象征着一方土地,土地之上还承载着无数的人们,背负着延续千年的文化。自脱离泰安管辖以来,莱芜作为市级区划方才存在25年。合并消息流出后人们争先去市政府门口与名牌合影,反映出莱芜撤市的背后,是以地名为代表的一众区域人文符号消弭的隐忧。无论是八十年代徽州之名被黄山取代,还是二十年前的荆沙命名风波,都昭示着地名的混乱对历史文化的割裂。曾经的济莱二市地图上一衣带水,主城区却相距遥远。类似的区划调整如若只是改头换面以行数据加总之便,丝毫不考虑两地人民特别是被接纳一方的情感体验,不注重建构基于共同社会经验和文化体验的区域认同,将与发展两座孤立的城市无异。

  当“别莱无恙”“莱日方长,后会芜期”这样的感慨风行社交平台的时候,我们更容易理解:在人才、信息、资金广泛流通的时代,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内部凝聚力的强化。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的确立和基础设施的互联共通相辅相成。这不是抽象的民意问题,而是关乎城市形象、市风人情的文化脉搏,直接影响各区域的齐头并进。

  中华民族一路走来,靠的是千家灯火、万家炊烟的守望相助。一个经过区划调整的城市共同体,如果缺乏基本的认同建构,很难说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顺应潮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愿游子归来,家乡不会是回不去的故土。

  文/李曜宇

来源:红网

作者:李曜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09/480834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