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归高考作文讨论的本初命题

来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化定兴 2020-08-09 20:16:17
时刻新闻
—分享—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以上语句来自于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这篇满分作文,近期引发公共空间热烈讨论和强烈吐槽。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篇文章的优劣评判,原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个体基于不同学养立场、审美趣味和解读角度,得出迥异甚或相反答案纯属正常。就像鲁迅先生洞见不同人看《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如同一个“9”字,正过来读是“9”,反过来读则是“6”,虽然结果悬殊,但答案都不算错。

事实上,就算拿有着相对应试评分标准的高考作文说事,哪怕依据刻板标准评分,不同阅卷老师也会对同一篇作文给出迥异评分。对这篇满分作文评分就相差悬殊,第一位阅卷老师给39分,后两位给55分,最终审查组判满分。应当说,只要阅评程序正当,结果得分多少并非问题。

我的问题是,此文既然晒至公共空间引发公共讨论,其对学生作文乃至成人写作导向暗示则不容小觑。规避讨论跑偏造成宏观误导,有必要让讨论回归高考作文本初命题。须知,基于应试的高考作文首先是文章,公共讨论除了关切具体评分标准和专业尺度之特殊把握,更须回归写作目的与文章意义之本初命题。

首先,我是谁?言为心声,作文本质上是基于法定言论自由的一种思想表达,底线乃真实意思表示,上线为依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独立表达。其次,从何处来?白居易所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既为具有导向意义的作文金科玉律,又是历代文人富于表达历史使命感的集中概括。这阐明了好文章应当来自作者对时代命运把握与现实世态洞悉,寄托作者干预现实责任担当与助力进步使命情怀的不二法门。再次,向何处去?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开示:“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意思是说:文章乃道之载体,就好比车是人的载体一样,如若车不载人,车轮和车扶手装饰得再华丽也没用。按今人通俗理解,就是作文表达思想乃亘古不变规则。观照当下,文章乃传播核心价值之“道”的载体,换言之,读者能否“得道”,取决于文本能否通晓畅达直抵人心。

窃以为,文章本初命题,无非“说什么”“怎么说”二题。说到底,文章安身立命之“命门”与千古不朽之“法宝”,在于“说什么”而非“怎么说”,两者主次从属关系不容颠倒。当然,没有“怎么说”,“说什么”也难以抵达人心成风化人,从而削弱“说什么”的启蒙功能与认知价值。满分作文哪怕果如专家所诩,真臻至“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境界,充其量也只是“怎么写”相对出神,而非“写什么”绝对入化。

《诗经•小雅•鹤鸣》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高考作文向来注重独立思考能力考查,尤其强调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推理论证及批判性思考能力。从作文题目管窥,通常会以一段750-800单词左右阅读文章设置立论背景,要求学生有立场有观点地探讨与现实生活或时政有关的话题和观点。再看新加坡,他们愈加注重对学生全球视野考量,甚至要求学生评议当下全球热点与趋势。日本则更堪称奇葩,高考作文题现于二次考试中,由于系学校自主命题,故题目完全灵活开放。即便是同一学校,不同院系题目也千差万别。殊途同归的是,各科考题皆具很强专业性,绝少出现抽象命题,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能够用具体事实回答问题。可见,纵览国外高考作文导向,庶几也将 “写什么”凌驾于“怎么写”之上,大抵亦遵奉“文章合为时而著”“文以载道”等作文普世价值。

在公共讨论语境下,回到作文本初命题考量,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满分作文“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显与“文以载道”相龃齬,因为,“深刻”未必抵“道”,“晦涩”无以“载道”。更何况,当大众异口同声吐槽满分作文“看不懂”,甚至有阅卷老师也诟病“不知所云”时,专家满分理由恐怕除了代表“小众”好恶,似乎只剩下苍白牵强。毕竟,在3位阅卷老师评分意见相左的情形下,审查组仍然坚判满分这样的偶然奇迹,不是每个考生都会有这样的幸运降临。作如是观,满分作文非但不能作为公共表达和大众写作的主流导向,甚至也不宜作为高考“优秀作文”的模块范本。


来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8/09/81100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