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早已不是什么新词,近些年频频曝出各个城市的垃圾围城画面,显示了城市光鲜背后的另一面。而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垃圾堆存累计竟侵占土地75万亩,又一次将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显露了出来。
虽然问题由来已久,并且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垃圾处理问题更为严重,但是大部分城市并没有在管理上有突破,垃圾围城似乎愈演愈烈。
先进的设施、耸立的大厦、整洁的街道……这些必须看起来很美的元素,是城市管理者所不断追寻的,当然这些也是城市生活的所应具备的,然而除了这些,在高楼下之下,是否有良好的排水设施?在整洁的街道背后,那些生活垃圾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应该说,在过往的日子里,在处理光鲜背后的问题时,管理者亏欠了太多,相比那些让城市看起来更鲜艳的工程,在垃圾处理上,缺乏足够的重视与科学规划。
以往以埋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暴露出了太多问题,不仅造成了垃圾围城的局面,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在此问题上,需要管理者敢于“掏粪”——毫不回避地直面垃圾围城,不因其不光彩而羞于或怠于治理。
实际上,我国目前并不缺处理垃圾的技术,以焚烧为例,已经可以实现燃烧后每立方米空气二恶英的含量不超过0.1纳克,符合欧盟的环保标准。而要全面推进这种处理方式,须保证焚烧场的资金投入和各项环保标准达标,如此才能够消除担忧,获得焚烧场周边民众的支持。然而,在不少地方,垃圾焚烧场周围数里内往往都是臭气熏天,这样的焚烧场显然不达标,也必然招致群众不满。可见,在焚烧场的建设与管理上,亟待完善的监督体系与严厉的问责机制。
造成垃圾处理困难的另一个难题是垃圾分类率低,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够强,但也还要问问:有多少垃圾桶有分类的箱体?管理者在推动垃圾分类知识成为常识的过程中,足够用心了吗?显然,环保意识的培养不能仅限于告诉其不要乱扔垃圾,也需通过教育让人们知晓,在不乱扔垃圾之后该如何处理垃圾,渐渐地让分类处理垃圾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而政府在推进垃圾分类上,要善于引导,要更有作为。
解开垃圾围城的困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管理者和公众的共同坚持。不能等到不同城市的垃圾围城景象被拍下来,出现在各个新闻网站的显要位置时,才想起来要行动,而等到新闻淡化,重视程度也跟着淡化。比垃圾围城更可怕的是,管理像简单掩埋垃圾那样将自身埋起来,不想也不敢去“掏粪”。
文/寇宇龙
来源:红网
作者:寇宇龙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