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决算公开要“好的开始”更要“好的结果”

来源:红网 作者:魏青 编辑:叶鹏 2013-07-20 00:04:50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18日,随着中国气象局率先向社会公开其2012年部门决算书,新一轮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全面启动,一并亮相的还有去年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决算。中央部门去年公车消费超40亿元,80余部门决算超预算2200亿,专家称花钱随意性大。(7月19日《新京报》)
  
  不公开不知道,一公开吓一跳,仅仅是很粗略的公开,但是已经能够发现存在的不少问题。可见,财政资金的预决算公开和透明不仅必要,而且很迫切。
  
  80余部门,不到10部门决算低于预算,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部门决算大大超过预算,其中也不排除财政收入增加,国家临时性追加任务等等客观上的因素,但是和预算编制粗糙不精心有关,和动用财政资金的随意性有关,也和贪腐有关。
  
  80部门,结余近2000亿预算资金,巨量的结余资金无非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是不作为,安排好的项目没有积极实施,导致财政资金沉淀,无法发挥积极作用,也是一种不作为的资金浪费;其次是预算存在编制不科学和不严谨的问题,一些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和调研,好大喜功,拍脑袋行政,不一定具备实际实施条件和可操作性,就先斩后奏,先上报伸手要钱。本来是“干货”的项目,掺进水分,加大金额,本来是小项目,立项却按照大项目要钱,怎么能够不出现大量的资金结余?岂不知这些结余的沉淀资金投入到民生项目,可以解决很多民生的实际问题。
  
  仅6个部门公布人数,则让人又产生了疑窦和揣度,过去,中国的公车和公务员人数一直是“国家机密”,虽然通过不同的渠道可以得到这些数据,但是却没有人愿意主动公开这些公开的秘密,因为其背后牵扯到很多事关廉洁行政和科学行政的问题,不公开比公开好,少公开比多公开好,不公开是惯例,公开是特例,怕监督造成了对公车和公务员数量的遮遮掩掩。
  
  果不其然,中国气象局公布的人数表明,其在职人员73201人,但是编外人员却高达18761人,在编的人员编制是经过中国气象局和国家人事部门共同认可的工作人员人数,也就是说,预算编制的工作人数能够胜任其日常的工作量,而额外招聘编外人员就用国家的钱来减轻编制内的人员工作量,难免不出现人浮于事和懒散庸的懈怠工作情形。国家一再强调国家工作人员的人尽其能和效能建设,不用和少用临时工,可是为什么包括中国气象局等的一些部门就可以搞特殊化呢?背后究竟有什么推手呢,值得追问。
  
  从各部门“晒”出的数据看,无论是决算总数、三公经费还是行政经费,差别都非常大,最高和最低可达到上千倍。除过预决算的总量有差异外,这和各个部门的道德自律和对法律约束力的执行差别也有很大的关系。可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如果能够本着对纳税人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的三负责精神,以廉洁行政为己任,积极勤政为民,打造简朴政府,那么必然就会克己奉公,不乱花财政资金。
  
  行政机关的预决算公开透明,应该实现三个境界:其一是要变“不厌其粗”为“不厌其细”,不仅让老百姓看得懂,还要能够看的细致入微,津津有味;其二是要在“闹市”公开,而不是选择性地喜欢在人迹罕至的“僻壤”公开,此次,一些部委决算公开依然“羞答答”,不敢将决算报告放在网站显眼之处,如海关总署等,要从主页多番查找,打开一个又一个目录才能觅得踪迹;其三是要有秋后算账的问责处理,只公开,曝光了问题,但是却没有调查处理结果,公开了也和没有公开差不多。
  
  决算公开,要“好的开始”更要“好的结果”,决算公开良好启幕能否带来体面落幕更值得关注。中国气象局是决算公开发现问题的经典标本,一年增加千辆公务车,编外人员太多,高达18761人,结算资金沉淀高达60.93亿元。追问之后是要说法,要处理结果,解剖中国气象局这只大鸟有利于规范预决算的公开和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不能让中国气象局的违规行为成名符其实的中国气“人”局,拿其没有法子,怨声载道,决算公开决不能公开了之。
  
  文/魏青

来源:红网

作者:魏青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7/20/308364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