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主胚胎”的道德负担该谁来背

来源:红网 作者:曹萌 编辑:张瑜 实习生 程昱媛 2018-08-15 22:26:51
时刻新闻
—分享—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多数患者在做完试管婴儿后不久便与医院失联,剩余胚胎成为“无主”胚胎。困扰医院的正是这些“无主”胚胎的去留问题:如果一直存下去,医院快没地搁了。“国内几乎没有医院真正扔掉胚胎。”某医院内分泌与生殖妇科中心主任郁琦说,“从医生角度来讲,毕竟胚胎有变成孩子的可能,如果销毁,我们在心理上也很抵触。”(8月14日《科技日报》)

  有关“无主胚胎‘人满为患’”的新闻话题几乎每年都有,而每次都止步于“胚胎是不是人”的讨论之下。似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终究要为技术上的“利己主义”,背负下一代“生与死”的伦理抉择。可这样的道德负担也不该由医院独自背负,社会必须为此踏出关键的一步。

  事实上,所谓的“无主胚胎”并不是“无主”的。在学术上,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也就是试管婴儿)并同意冻存胚胎的夫妇,需签署冻存胚胎处置知情同意书。而部分夫妇并未执行,生殖机构也无法与其联系,所剩下的、不知何去何从的胚胎,就是“无主胚胎”。换而言之,“无主胚胎”就是一部分患者家庭不愿或无法承担的“负担”。

  不可否认,做一次“试管婴儿”需要支付大量的费用,有的患者家庭甚至倾尽家财,才能换回一子。排开突逢意外的少数情况,面对后续的压力,部分家庭逃避的心理也不难理解。可无论如何,逃避责任并不会减少自身道德上的职责。倘若,伦理学上定义胚胎为“人”,放弃胚胎就意味着放弃一个孩子。即便伦理学上定义胚胎不为“人”,胚胎也是自身求子行为下的“苦果”。

  常言道:“医者父母心”,在“无主胚胎”伦理学定义不明的背景下,医院也的确“下不了手”。况且,《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也明确指出:患者的配子和胚胎在未征得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不得进行任何处理,更不得进行买卖。要知道,胚胎的冷冻费用也不是小数目,一枚胚胎仅一年的保存费就要数千元,医院面对的运营压力、社会资源的损耗显而易见。

  自1988年中国内地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我国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方面成就不小。这也为不少不孕不育家庭带来了天伦之乐。在“开放二胎”的政策背景下,社会对这项科技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面对“无主胚胎”的保管压力,社会各界不能因为“事不关己”,就妄图逃避。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着实体现出了社会对“下一代”的关心与爱护。

  笔者认为,除了修改法律法规与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面对少数家庭不愿承担责任的情况,可以考虑将其纳入“失信名单”中,这种方法也是在督促他们履行自身责任。当然,单纯的强制执行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如何在技术和伦理上,实现对无主胚胎的“再利用”也是最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文/曹萌

来源:红网

作者:曹萌

编辑:张瑜 实习生 程昱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8/15/470680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