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拿什么来遏制家长群的畸变?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娇娇 编辑:田德政 2018-10-10 11:20:3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帮我们孩子投个票好吗?”“你家孩子上的什么兴趣班?”“老师您辛苦了”……近来,一些本用来家校沟通的家长群,蜕变成马屁群、攀比群及广告群的情况时有所闻。一些家长向媒体反映:家长群在交流中变了味儿。

  媒体日前报道,杭州的霍先生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在校门口被其他学生家长看到,报告给了老师。于是当天晚上老师在家长群公开@了霍先生,并建议他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理由是: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其他家长纷纷附和,霍先生准备争论时,却被踢出家长群。

  其实,对于家长群的攀比之风,人们早已不胜其烦:在自我介绍中见缝插针地炫耀自家的房产和社会地位,平时学霸家长晒成绩和荣誉证书,每到暑假群里又充斥着别人家孩子出国旅行的照片。这让家长们着实为难:孩子看到这些照片后会央求着父母外出旅游,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低人一等。由此可见,攀比之风的根源在于家长,孩子年纪还小,不太懂得什么高低贵贱,家长一味地强调智力、金钱和地位的差异,只会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物欲膨胀的世界里,最终的受害者是孩子。

  近来网友对家长群的吐槽不断,来自各家长群的聊天截图铺天盖地,也让吃瓜群众见识了家长群中的“戏精”们如何在老师和其他家长之间来回周旋。舆论道出的攀比之风让人们的神经格外敏感,但从这件事情来看,老师和跟风的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老师的处理方式存在问题:明明可以选择私聊解决,老师偏要在众目睽睽的家长群里让霍先生难堪。而且从一开始就给他扣上了“炫富”的帽子,下面一群“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马上七嘴八舌地跟风批评。第二,即使霍先生在家长群的“建议”下换了一辆普通车接送孩子,今后也难免听到“你孩子的××太贵了吧,容易引起攀比”这样的指责。家庭环境存在差距,这一点,每个家长心里都很清楚。小朋友不了解跑车与自家汽车的区别,家长的刻意引导会让孩子觉得“他的比我的更好”,进而产生攀比心理和落差感。

  建立家长群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以前采用电话、短信或面访的沟通方式效率低,信息反馈不及时,微信群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方便老师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状态和成绩,二是发布作业和放假通知,三是为学生家长提供了相互沟通的平台。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广为诟病,老师反映家长群重复信息和垃圾信息多,有时无暇回复又怕家长觉得受冷落,成为“隐形负担”。此外,家长的热情回复会降低信息传达的效率,老师在家长群里发言稍有不慎就会被家长们盘问。而家长的反应更为强烈:“最烦发一些恭维的话,不发又怕老师不高兴”,其实是自己想得太多,“众星拱月”对老师而言不是享受。当家长和老师开始戴着面具说话,家长群的意义到底是舞台表演还是家校沟通?

  家长群的畸变,根本原因是成员的复杂性和语境的特殊性。首先,家长群是一个微型社会集群,孩子是他们建立联系的纽带,虽然身份变成了××的妈妈,××的爷爷,但成员间存在职业,身份地位、价值观念等差异,难免会产生摩擦和冲突。第二,由于微信群的公共性和敏感性,成员情绪很容易被煽动。炫耀、拉票、询问有时没有恶意,但在公共语境中,话语本身要表达的意思极有可能被曲解。老师是家长群的引导者,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即使再小心翼翼,这碗水也会被家长投入其中的石子搅起难以平息的争论。

  家长群该如何调整?是否应该被取缔?笔者了解到美国幼儿园的家长联络员制度:每班设置一位家长联络员,作为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桥梁。除家长联络员外,其他家长没有老师的邮箱,所有家长通过联络员收发消息,并且看不到其他家长和老师的通信内容。这样做既保护了老师的隐私空间,也提升了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我国家长群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共同营造清洁的环境。一方面,学校应该承担起中间人角色,保证老师的私人空间;老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上,在发言中应尽量避免出错或者有明显偏向性的话语。另一方面,家长们和与自己不合群的人聚在一起,需要克制自己,相互理解。我们莫要给家长群过大的舆论压力,只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点在孩子,最终将殊途同归。

  文/王娇娇(湖南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娇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0/10/474643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