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会治理切莫偏离“群众轨道”

来源:红网 作者:陈书 编辑:陈乘 2019-07-27 19:06:25
时刻新闻
—分享—

有些地方为追求快速“见效”,工作部署“齐步走”,“一刀切”政策屡禁难绝。为此,基层群众叫苦不迭,基层干部也颇有怨言。

在推进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城市、乡村建设整体形象、秩序和水平,对相关面上的工作进行系统规范是很有必要的。然而,一些地方却把上面好的政策经给念歪了,比如,有的为提升街面形象,要求所有商户招牌大小、颜色、字体统一;为环保达标,打造“无猪镇”“无鸡镇”;为推进厕所革命,强制农户采取不太合适的设计方案,等等,如此重形式轻内容的治理手段,势必会让社会治理偏离“群众轨道”,实为不可取。

社会治理是一项民心工程,如不考虑具体实际情况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诉求,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措施和“形式化”手段来强制推动工作落实,就背离了社会治理的初衷本意。毕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才是社会治理的应有之意,任何形式化的社会治理只能是空耗其力的形式治理、虚假治理,都难以让治理得民心、出实效,我们只有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来制定举措、落实政策,社会治理才能打在点上、落在实处。

更进一步讲,一些地方社会治理之所以受到群众质疑,主要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出现偏差,让社会治理偏离了“群众轨道”。有的是急功近利思想作祟,为了让工作能够“立竿见影”,认为精细化的政策落实不如形式化的表面文章来得快;有的是功利心太重,眼睛向上不向下,认为群众的满意不如上级的满意实惠,以花拳绣腿赢得上级认可,凡此种种,都会让社会治理偏离“群众轨道”,终将变味走调,值得警惕。

社会治理要树牢“精准”思维,因地制宜地在政策制定的“差异化”上下足绣花功夫,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自身特点来制定政策、狠抓落实,不断调好政策落实的精准度、靶向性,切实让社会治理造福于民。

要多深入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服务走访,充分听取群众声音,把群众期盼、群众诉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社会治理始终沿着“群众轨道”有力有序开展。多下“问”的功夫,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及时调整社会治理中的方向偏差和形式倾向,扎实改进工作推进中的作风不实、标准不高等问题,推动社会治理走深、走实、走心。

文/陈书

来源:红网

作者:陈书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7/27/57726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