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甲午战败后的一抹亮光

来源:红网 作者:刘吉同 编辑:张瑜 2020-09-09 20:04:27
时刻新闻
—分享—

中日甲午战争,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师,被国人一向看不起的“倭寇”打得全军覆没。之后割地赔款,国土遭列强瓜分。此战犹如一颗超级核弹炸裂,在全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震动,彻底摧毁了大清的自信,也引发了仁人志士的沉重思考。为什么日本赢了,清国输了,而且输得一败涂地,今后的中国应该向何处去?

战争结束的次年(1896),清廷破天荒地派出13名官费生赴日本留学。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到1906年,官费、私费、长期、短期赴日的留学生达到两万人。这些人中的许多人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如徐锡麟、秋瑾、鲁迅、陶成章、黄兴、陈其美、宋教仁、汪兆铭、蒋介石、章士钊、蒋百里等等。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竟有4人(李达、董必武、周佛海、李汉俊)曾留学日本,遑论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这是甲午战败后朝野贤达思考的结果,也是黑暗和灾难中的神州闪现出的一抹亮光,那就是“以日为师”,向“敌国”学习。

这抹亮光很了不起,它至少需要冲破以下障碍:

其一,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排外,食古不化,虽说被打败,但还以天朝大国自居,仍有着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优越感,故而蔑视别国,尤其蔑视“小日本”。其二,“精神胜利法”。输了但却不认输,找出种种理由辩解,甚至从输中还能找到自己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民间讲的“鸭子死了嘴壳硬”,形容之极妥。其三,“死要面子活受罪”。也知道输了,也知道对方先进和强大,但却不承认,凭借强大的“嘴功”和造假能力,营造出盛世般的“太虚幻境”,欺骗天下。

其四,仇恨迷住了眼睛。失去理智,恨屋及乌,凡是“贼”的东西,不管好的坏的,都是坏的,“汉贼誓不两立”。其五,颓废情绪。深陷失败和绝望的泥淖中不能自拔,从过去的信心爆棚跌落至今天的心如死灰。“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救什么国呀,及时行乐吧。其六,心理障碍。向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的敌国学习,实乃自取其辱,尊严何在!还要不要国格?然而,当时朝野却能越过这重重障碍,放软身段“拜敌为师”,从“敌国”汲取政治营养,着实是放得下,大智慧,很勇敢,展现出了“泱泱大国”不俗的风度。今日读之,仍令人心暖。

假如把甲午之战比作两个武术运动员之间的搏斗,很显然,日方武艺高强,身体健壮,且生性傲慢好斗,急于侵略扩张。清方则武艺低下,身体孱弱,几拳下来便被日方打翻在地,直挺挺地躺那不能动弹。惨败后清方应该怎么办?“生性傲慢好斗,急于侵略扩张”,这是又脏又臭的“洗澡水”,要统统泼掉。但是,“武艺高强,身体健壮”,却是对我有用的“孩子”,务必要留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那不堪的“低下和孱弱”,早日蜕变为像对方那样的高强和健壮,直至超越它。有人说,此时应该“不蒸馒头蒸(争)口气”,为了“国格”,为了“尊严”,这“孩子”也必须泼掉。说这话的要么是坏,要么是蠢,因为都是把国家和民族往坑里拖。

追求国家和民族的“武艺”高强、“身体”健壮,永远都没有错,也是国人永恒的目标。那么,怎么个追求法呢?我想,自己创造的好办法,就设法使它永葆青春。别人创造的,要尽力学习,最终变成自己的。这其中就包括向“敌国”学习,这一点最考验一个民族的性格和胸襟,也最能测验出一个民族的聪慧高度。这是硬道理,更是大方向。古人的卧薪尝胆,鲁迅的“拿来主义”,不同程度地都涵盖其中。

来源:红网

作者:刘吉同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9/09/82937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