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鸡娃”教育:爱的名义下是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郭珂 编辑:张瑜 2021-04-01 23:23:42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计划系列评论.jpg

在同辈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压力早已从父辈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教育内卷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名词“鸡娃教育”,这是北上广深家长间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家长给孩子打鸡血,以孩子能考上更好的学校为目标、督促孩子去拼搏、带娃一路狂奔。

诚然,“鸡娃教育”的初衷是好的,是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对教育的重视,是希望将孩子培养成更好的人。当前,学历贬值的速度和社会提供匹配岗位的数量不相适应,让学校、社会唯成绩、学历为风向标,在消极的闭环中,考分仍然是“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唯一路径。

然而,能够按照既定规划走向成功之路的案例只是少数,无法达成家长的期待,压力无法释放时,“鸡娃”们的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

日本纪录片《人生七年》里,记录了一个“鸡娃”模式下成长的女孩贵子的人生经历。贵子从七岁开始周一到周末的时间都被辅导班占据,然而刻苦努力的她,却不如父母期待那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入学考试中均与理想学校失之交臂。过度“鸡娃”给贵子带来身体和精神上长期的负荷,让“想赢”变成了“输不起”。用爱的名义为孩子施压,也许能激发一时潜力,也可能给孩子带去不可磨灭的伤痛。

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曾提到过一组数据,北大一年级新生中,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这些案例也在提醒我们,“鸡娃”教育存在极大的风险。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成龙成凤,但不应该功利地把这些作为教育的初衷。考试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成功需要更多维度的定义,这不仅是为人父母需要明白的道理,更应该是全社会要达成的共识。摆脱“鸡娃”教育,解决教育焦虑,是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建立科学多元的教育考核与评价机制,创造更宽松与包容的环境,让家长与孩子不再焦虑,迷失的教育才能回归原点。

文/郭珂(湖南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郭珂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4/01/914836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