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死亡教育课:认识死亡,才懂生命的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伍叶娟 编辑:化定兴 2021-04-04 19:26:36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jpg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已至,各大高校开设的“死亡教育课”“生命教育课”引起广泛关注。写墓志铭、参观殡仪馆、旁观遗体火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在内的约20多所中国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视死亡、敬畏生命。(4月2日 中国新闻网)

从先前幼儿园老师组织小朋友为死去的昆虫办葬礼,到如今不少体验活动可以让我们近距离了解死亡的各个环节,随着我国死亡教育的普及,人们似乎可以更从容地谈死论生。学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初衷也很明确,引导学生清楚认知死亡,坦然地接受死亡,从而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

认识死亡,它不是禁止触碰的敏感话题。在日常认知中,人们似乎习惯了把生与死对立,以至于对死亡赋予过分负面的意义,不少文化也描绘过人死亡后的情形,但这些描绘通常与黑暗、恐怖、不吉利相联系。于是,人们总是避讳甚至拒绝谈论死亡。可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生老病死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逃避只会使自己陷入对死亡会到来而感到的无限恐惧之中。死亡教育的开展,便是教会人们承认死亡的客观存在,消除对死亡过坏的臆测。

接受死亡,它从来不代表遗忘和终点。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社会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临终关怀、安乐死、死亡质量等成为热门话题,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竭尽全力延续老人们的生命才是孝顺的表现,但结果往往是老人和子女都难受。什么才是真正的死亡?电影《寻梦环游记》也许给了我们一个不错的回答:被所有人遗忘,才宣告着个人的真正死亡。死亡并不代表永别,真正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不妨学会选择以更恰当的方式保留对他们的情感和回忆。

尊重死亡,它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法,更不是生活的解脱。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抑郁症患病率为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当前社会,有不少人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处理生活压力,会选择伤害自己来获得解脱。一定程度上,死亡教育可以让人们学会调适不健康、趋向死亡的心理。如果只是对现有的生活模式感到绝望,那生命的继续存在让我们有机会转变,或许我们可以适当扩大生命中好事的定义范围,学会与自己和解。

医学博士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曾在她所著的《论死亡与临终》中提出人面临死亡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5个独立阶段,死亡并非个人能轻松面对的事情,但人们对它的看法和态度不会一成不变。人们常说向死而生,谈论死亡归根到底是让其不要成为积极生活的羁绊,使我们能更从容地、高质量地完成最终会走向死亡的人生过程,而不是纠结于死亡这一结果。

文/伍叶娟(广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伍叶娟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4/04/915587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