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拨开“流量效应”这朵遮蔽文艺界的乌云

来源:红网 作者:胡琬竹 编辑:陈乘 2021-09-02 22:03:08
时刻新闻
—分享—

青辣椒.jpg

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坚决反对唯流量论,严格把控粉丝的打投行为,抵制不良“饭圈”文化。这表明近几年来笼罩在娱乐行业上空的“流量效应”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从文艺创作上来说,“流量效应”不利于文艺作品的创作及文艺内涵的表达。文艺创作应该是多元且自由的,如果以流量为中心,在追逐流量的本质下,创作的每一步都得向流量看齐。而流量的背后实际上是粉丝的支持,这使得文艺创作的自由和多元,难免向粉丝的需求妥协。偶像团体在进行歌词分配时,最先考虑的不是谁更适合唱各个段落,而是根据他们的出道排名和人气安排顺序。这既不利于歌曲的创作,也无益于歌曲的情感表达。因为流量而关注文艺本身的行为也必然会遭到流量的反噬,干扰文艺创作。当请流量站台就能提高关注度的行为成为行业潜规则,文艺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文艺本身让位于流量,不利于文艺的发展。

“流量效应”下,普通观众越来越难以指出文艺作品本身的问题,影响文艺的进步。近年来,“瞪眼式演技”“抠图”拍摄等现象屡见不鲜。而当观众想要指出其中的问题时,收到的却是铺天盖地的粉丝控评。一方面,“抠图”本身是不敬业的行为;另一方面粉丝不让观众正常的进行讨论,这样会掩盖住演员不敬业的行为,更掩盖对于行业问题的讨论。面对观众的批评和质疑,粉丝轻则控评洗地,重则人身攻击,影响了观众对文艺作品的讨论与反馈,也使得艺人本人和文艺作品制作方听不到真实有效的声音,不利于文艺作品的进步和发展。

当我们上网关注文艺作品时,看到的是莫名其妙的剧情和流量艺人差强人意的表演,听到的是不知所云的歌曲;当我们想对它进行评价时,收到的是粉丝无谓的控评和牵强的解释。在“流量效应”下,文艺既无法真实地创作,更没法真实地反馈。

“流量效应”这朵遮蔽在文艺界上空的乌云,是时候被拨开了,还文艺创作一片晴朗的天空。

文/胡琬竹(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胡琬竹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9/02/101049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