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字失语,不该怪到网络流行语上

来源:红网 作者:万焓溥 编辑:陈乘 2021-09-16 23:05:00
时刻新闻
—分享—

青辣椒.jpg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作联盟”里,14万余名受“文字失语”困扰的网友集结一堂。“文字失语者”们说自己离开“yyds”“绝绝子”等热门网络流行语就不会说话了。如果网络用语真的不存在了,这些文字失语者是该喜还是该悲呢?他们的“病”就会好吗?这实际上给二者的出场时间弄反了,不是先有网络流行语才有了文字失语,而是先有文字失语才有网络流行语。文字失语,不该怪到网络流行语上。

文字失语是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弱化。既然是一项能力的弱化,那必然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否发生于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就因人而异了。有一个笑话是,有文化的看到湖边有一群鸟会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没文化的人只会说:“卧槽!好美!”把这个笑话改一下,过去没有文化的人会说:“卧槽!好美!”现在没有文化的人会说:“绝绝子”“yyds”。文字失语者现在最应该做得不是抱怨这些“梗”,如何荼毒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想想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弱化到了“绝绝子”,还是从“卧槽!好美!”强化到了“yyds”。

网络流行语是新媒体时代下的新产物。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民数量规模的壮大,网络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现象、把握事件发展动态以及表达思想、宣泄情绪的重要平台。网民结构整体年轻化,网民群体思想活跃,对社会事件感知敏锐且参与热情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因此创造出丰富的网络流行语。且年轻人对网络社交有较强的适应性,能较快接受新观点、新信息,促进网络流行语的迅速传播。网络流行词本身就赋有创造性和广泛认同度,同上世纪70年代末年轻人掀起的“吉他热”,80、90年代大火的“港风”等都是不同时代下创造出的产物。若是批评一个产物,那么其实是在批评创造这个产物的时代。所以,即使要批判网络流行语对文字失语的影响,也应当是批判互联网时代才是。

网络流行词的娱乐性和强交互性,决定了其表现形式必须短小精悍且内容不能冗杂。这也是为什么“绝绝子”“yyds”等的网络流行词能快速传播并流行起来,因为他们符合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正因为其不精准、高模糊,才能让网民无需有太多顾虑地去使用,网络社交本身就是一个快节奏的环境,在高频率、强互动的娱乐场里,几乎没有人愿意放弃一个随手拿来就能用且不出错的词,而去费时寻找一个极具格调、表达精确的词。就算将这个词找来了,“鹤立鸡群”总会让你在网络社交显得格格不入,入乡随俗同样也适用于互联网社交。

在互联网下的娱乐场,文字失语者责怪着网络流行词,还在申辩道,网络流行词意义空洞、毫无内涵不值得也不应该被传播。那么,除了娱乐化的网络流行词,还有许多“打工人”“凡尔赛”等将娱乐和意义衔接自然的网络流行词;也有单纯的充满深刻含义的词,比如“后浪”等等。但如果非要让所有的娱乐都与意义挂钩,那娱乐的意义又何在呢?

在互联网上使用网络流行语只是一种娱乐方式,这并不会影响你在离开互联网时抛开网络流行语去正常地语言表达。使用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交的通行证,就像一名记者写关于粮食安全的报道,采访农民要问收成如何,而采访领导要问方针规划,如果反过来问,只能落得个尴尬收场的局面。但是,知道了问农民什么问题,并不妨碍你知道问领导什么问题。文字失语和网络流行语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文字失语者是要写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并不是由网络流行语决定的,而是由文字失语者自己决定的。要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能写,互联网上再多一百个网络流行语,影响依旧微乎其微;要是只能写下里巴人,也别怪罪到一个小小的网络流行语上。

文/万焓溥(宁夏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万焓溥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9/16/101520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