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营造“清洁”环境保护“明亮”眼睛

来源:红网 作者:陈立 编辑:刘昱 2022-06-06 20:16:19
时刻新闻
—分享—

□陈立

今天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当前,随着《“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的贯彻落实,眼健康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儿童青少年仍然是重点人群、重点阶段。

2018年,面对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学校、医疗机构、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分工协作的责任体制和工作机制,儿童青少年近视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仍须继续努力,要共同营造一个“清洁”的环境,保护孩子“明亮”的眼睛。

营造一个“清洁”的学习环境,保护孩子“明亮”的眼睛。社会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读就读名校、重点班”“名校毕业就等于好的就业”等功利化思潮此起彼伏,学校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等鸡汤哲学广为传播,校外培训机构借机炒作、不停贩卖“升学难”“就业难”等焦虑以从中渔利。试问,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怎么开展教育改革,怎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这也是当前一些真课改半途而废、举步维艰的原因,也是一些假课改得以偷梁换柱、暗度陈仓的原因。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出发点、归宿点上都是根本不同的,但不少地方依然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成功标准来检验教育改革的成效,如此素质教育怎么能深入推进?地方、学校、教师、家庭的应试压力减不下来,学生的学习压力怎么减得下来?学习压力减不下来,眼睛怎么闲得下来?近视现象怎么好得起来?

营造一个“清洁”的生活环境,保护孩子“明亮”的眼睛。生活即实践,生活即学习,做中学,学中做,这是一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现代教育理论。课余生活,也是青少年的重要课程资源和学习场所,值得被高度关注。当前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来到城镇学习、生活,对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开阔眼界来讲,的确不无裨益。但在粗放式的城镇化扩张过程中,不少配套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比如,绿地、广场、公园、体育馆、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适合儿童青少年课余生活的、安全的、有利于教育的公共设施十分匮乏,学校作为仅有的活动场地也经常不履行对外开放的义务。这就造成了在十分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儿童青少年也无处可去的尴尬境地。那么学生就只有窝在家里,要么看电视,要么用电脑,要么玩手机,要么追剧,要么打游戏。如此,他们的视力怎么能不近视?事实证明,一个安全的、开放的、公益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营造一个“清洁”的生态环境,保护孩子“明亮”的眼睛。一方面,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一个主要成因是户外活动时间过少,70%的人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两小时。因此,要适当增加他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空间。比如,压缩在学校教室课堂的时间,减少家庭作业,增加社会实践性活动等。是的,户外活动是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原动力,也是提高他们课余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正是最具好奇心、求知欲、可塑性的黄金岁月,“眼睛”从社会上看到了什么,心灵就会装下什么社会印象。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清洁”社会生态环境。其内容十分广泛。比如安全卫生的奶粉、零食、饮料等,安全便捷的公交、共享单车等,绿色安全、适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富有教育意义的玩具、读物、游戏、音像制品、社交软件、网络空间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从营造“清洁”的环境出发,既保护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更保护他们“清洁”的心灵,聚焦核心素养,瞄准根本任务,为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来源:红网

作者:陈立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6/06/1135843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