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谐音梗”频现有助于春晚打破代际隔阂

来源:红网 作者:严萩平 编辑:刘昱 2023-01-22 15:59:07
时刻新闻
—分享—

□严萩平

“您瞅瞅,这开场歌舞就是《花开种花家》,‘种花家’谐音‘中华家’,主持人还现场科普,在古代,‘花’字与‘华’字息息相关。是的,华和花是一对古今字,而且前者比后者历史更悠久哦。”中新网1月22日发文提到,今年看了春晚的观众一定会不约而同地诞生一个想法:这届春晚算是把“谐音梗”玩6了。

的确,从大张伟和张若昀演唱的《开饭!开FUN!》,到岳云鹏在相声《我的变、变、变》里自称“胆大‘望维’”,再到徐志胜调侃撒贝宁“贝就是钱,撒贝就是撒钱”,本届春晚“谐音梗”玩得飞起!而在春晚之外,诸如扬眉“兔”气、“兔”飞猛进、“兔”步青云等等,老百姓于社交网络中飘扬的新年祝福,关于“兔”的谐音问候也是层出不穷。

网络梗文化无疑是当下最为流行的时尚元素之一。中青校媒曾面向全国近10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72.48%的高校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75.71%的青年认为“玩梗”利于语言表达更有趣,47.78%认为“玩梗”方便与朋友交流。可以说,读懂了梗文化,便不难读懂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春晚强化“用梗”特色,即是其持续亲近年轻人的表现。

在很多人印象中,“谐音梗”属于舶来品,实际上,中国古人玩转“谐音梗”算得上“鼻祖”。例如唐·刘禹锡在《竹枝词》曾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与“情”的双关巧用,可谓“妙绝千古”。中华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立于不同的时代,拿捏于不同群体,能释放出不同的文化韵味。大胆看,春晚用梗有助于中华语言文化的赓续与繁衍。

全家老少一同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中国过年的一大年俗。春晚谐音用梗频现,无疑能加速老中青不同群体之间的代际融合。而推动梗文化融入春晚,希望创作者们既要热衷于“复梗”,还要善于“造梗”;既能妙用时下流行的“梗”,还能挖掘传统文化的“梗”;既能关注“梗文化”的趣味性,还能发挥“梗文化”的时代性。“用梗”是现代人的“用典”,别把“用梗”当糟粕,别试图用“自以为是的雅量”包装老百姓的“梗”,春晚用梗还是得更接地气一些,化解用梗不自在的尴尬。

伴随着网络文化的丰富发展,不同年龄群体、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口味越来越多样化。春节联欢晚会若想一代又一代发展下去,赢得更多人的喜爱,还是得用更加开放多元的眼光,吸收不同流行文化风潮,为广大老百姓奉上中国人独享的文化盛宴。

来源:红网

作者:严萩平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5/66/1225741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