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刘瑞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国有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期主题
为什么说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现场实录
主持人:
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
刘瑞明: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核的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在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到新时代下的“矛盾转换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突破期的背景下,“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就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事实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创新”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绿色、开放”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方式,而“共享”则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因此,在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构成了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理念。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从创新来看,又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制度创新,二者相辅相成。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资本和技术约束,自主技术创新的成本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技术引进和投资成为在短期内驱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理性选择。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模式越来越不能支撑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中国产业发展“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局面。特别是,随着我国的技术水平距离世界前沿越来越近,技术引进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于那些最前沿的领域,也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而且,在当前,我们又面临着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机遇,“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高速增长经验表明,制度创新至关重要。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下,我们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不断地通过在各个领域的制度创新,突破已有的体制束缚,释放了巨量的生产力,中国才取得人类历史上有史以来最长时间最大规模的一次增长,造就了人们为之惊叹的“中国奇迹”。而且,也正是在制度创新的背景下,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才使得各类技术创新与产业革命结合,实现了“一种突然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必须“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动的体制环境”,稳步推进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最先进的制度保障。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就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核心任务。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个基本理想,也是新时代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其核心的实现目标是共享。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追求共享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设想中,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尽管中国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这一根本追求是不变的。邓小平早已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归根结底,我们强调共享,是因为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问题:第一是发展的目标正义性;第二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任何一个社会,创造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创造者的获得感上。经济发展如果不能被创造者公平分享,则一方面会丧失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也会丧失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就是要让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实现公平的分配,就是要构建“劳有所获、多劳多得”的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体系,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主持人:
近几年的理论热点中“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梦”经常会看到他们同时出现,请您为我们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刘瑞明:
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梦之间,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内在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
众所周知,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大国的位置,不仅GDP总量大幅领先于世界各国,而且在大多数主要的科学技术领域也一直领先于其他各国。但是,遗憾的是,近代以来,在西欧国家纷纷搭上了工业革命的快车、迈入了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中国却因为体制的拖滞远远地落后了。在错过了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列车后,中国在数百年的历史中难以再重现过去的辉煌,甚至在近代以来出现了“落后挨打”的局面。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的外来侵略历史,不仅表明了昏暗羸弱的清政府的无能,而且也表明了“弱国无外交”的事实。可以说,近代以来的中国,饱经沧桑,中华民族渴望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而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就要实现现代化,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且,由于我们国家的国情,这种“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在经济特征上的显著特点,是国情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是体制特征;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已有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的不同特征,是路径特征。
因此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指向、以完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载体,最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整套经济发展体系。
而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落实好一个关键理念——新发展理念。纵观人类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核心问题: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什么?发展的方式如何选择?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谁而发展?高质量的发展,首先要回答的就是发展的动力、方式和目的等关键问题。从逻辑上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创新”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绿色、开放”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方式,而“共享”则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新时代,这五大要素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指导理念,缺一不可。因此,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更加准确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所以,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梦之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体系。
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新发展理念,保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韧劲,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不断深化推进改革开放,扎实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那么,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制度红利将会进一步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保证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未来,我们一定能够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来源:理论网
编辑:陈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