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楠(西南民族大学)
规划修建的硬化耕作道“缩水”;工程公示点只有水泥台子,不见公示信息;多个浇灌出水口无水,玉米地遭旱。近期,重庆、山西等地群众向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当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无法使用,影响粮食收成。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项目存在未按规划建设、配套设施管护不到位、浇灌设备建而不用等现象。(7月17日 人民网)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高标准农田是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可记者镜头下的“高标准”农田,却处处名不副实:规划中的两米宽硬化耕作道“缩水”成50厘米,用于灌溉农田的机井房被废弃,部分永久基本农田被种上果树、变成“稻田蟹”的养殖场……这些顶着“高标准”头衔的设施,早已背离了保障粮食生产的建设初衷,沦为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
正值炎夏,全国各地持续高温,农田灌溉需求迫切。这些高标准的设施本该用于浇灌耕地、缓解旱情,却让村民需要用水时无水可用,陷入“望田兴叹”的困境。建好蓄水池,却不设置配套的浇灌设备,让村民用水时只能用桶一次次拉到地里;设置需要感应卡的浇灌系统,却不将感应卡交付到村民手里,让村民面对旱情无计可施。这样的“高标准”农田,与普通农田又有何区别?对于村民来说,又有何用处?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既关乎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也关系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不能仅仅走完流程就置之不理,保障农民的权益和粮食的收成才是根本。人民群众需要的从来不是那些好听的头衔、先进的设备,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便利,是对生计的保障。这些被揭露出的“面子工程”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可无论是消防设施还是农田设施,民生工程一旦成了“摆设”,不仅是对群众利益的伤害,更是对公共信任的透支。
更深层次看,为民工程变成“面子工程”的背后,是监管链条的松动。从项目的审批到施工再到验收,每个环节都该严格把关,可从耕作道“缩水”到设备闲置,设施的漏洞百出足以说明监管这道“安全阀”根本没拧紧,本应保障质量的监管环节,变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民生工程的“高标准”,不在于规划有多完美、设施有多先进,只在于是否能够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衡量农田建设的成效,终究要看粮食作物的收成和农民群众的笑脸。人民群众的满意和肯定,才是民生工程真正的“高标准”。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杨楠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