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生命线
2019-02-18 22:34:42 字号:

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生命线

一个缺乏学术常识到“不知知网”的演员,是怎么通过层层考核,攻读名校博士学位乃至被录用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在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中,除了对他本人涉嫌学术不端的穷追猛打,这恐怕是更值得追究的问题。

政商界人士和文体明星在高校拿一个学位为自己镀金,近年来俨然成为一种风潮,一方得名,一方得利,可谓“两全其美”,一拍即合。倘若社会上一些所谓成功人士当真具备攻读相关学位的知识储备、能力条件和主观意愿,未尝不是一心向学的正面案例;但倘若有些人借此渠道进行自我粉饰、沽名钓誉,那便是对规则的破坏,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踏。

招录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倘若招录环节不公平,则其他环节的公平将失去意义。但媒体最近曝光的招录环节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令人震惊,比如在2018年研究生复试中,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领导涉嫌篡改多名考生复试成绩,该校随即成立工作组进行调查,该院涉事的四位负责人已被停职接受调查。

研究生招录问题,最近成为教育圈的舆情热点,它再一次触动了公众心头有关教育公平的那根敏感神经。设计严密、层层把关的录用程序一再失守,到底是谁为不合格考生一路大开绿灯?这其中又存在多少违法违规行为?这些破坏招录公平的违法违规行为仅仅是个案,还是在更大程度上存在只是不曾被曝光?这些并非凭空猜测而是合理怀疑,是公众尤其是考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倘若招录过程被权钱等因素左右,文体明星、官员等特殊考生可以不经过正常渠道被录用,将会极大地损伤公众尤其是考生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仰,以及对社会公平的信心,这是比违规招录本身更可怕的损失。

招生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才接受进一步深造。既然是选拔,就意味着竞争;而公平是竞争的第一准则,否则竞争无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承担着为国选才、搭建阶层流动通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是整个社会的重要压舱石和平衡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当前的考试招生制度已臻完善,建立起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游戏规则,有效保障了教育公平。但在教育实践尤其是招生考试过程中,总有一小撮人试图通过破坏规则谋求利益。只要这类人成功一次,规则就被践踏一次,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心就减弱一分。因此,要捍卫教育公平,必须从捍卫规则做起,只有规则得到高度敬畏和忠实履行,教育公平的基石才不会松动,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心才不会动摇。

规则是什么?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思想共识,是不容破坏的行动契约。只有在一个人人都遵守规则的环境中,游戏才能持续健康地进行下去,从而保证每一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维护。教育公平的实现,仅靠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自觉显然不足恃,事实上,我们反而需要通过更精密的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相关规则,确保教育公平的底线不被破坏。

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涵盖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诸多方面,教育公平同样如此,而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底线。所谓规则公平,是指规则本身的制定是公平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以权力和金钱等为砝码,打乱教育公平的天平。任何破坏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在华南理工大学考生考研成绩被篡改一事中,学院几位负责人肆意更改学生成绩,视规则如无物,严重背离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招录原则,破坏了教育公平。众所周知,高校的招录名额是有限的,一个学生的成绩被篡改,就意味着另一个学生将失去被录取的机会,尤其是在硕士、博士研究生录取中,一上一下之间,两个学生的命运将因之改变。但问题在于,一个更优秀、更合适的考生被错误地刷掉,而另一个原本不具备被招录资格的学生却得以蒙混进入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成败那么简单,而是整个招录体系的污点,不仅会让相关高校蒙羞,更会破坏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仰。

近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已陆续公布,成绩合格的考生,接下来就将进入面试阶段。各招生单位又将迎来每年一度的招生大戏,希望在这场竞争中,所有招生单位都能严守规则公平,招录真正符合录取要求的优秀考生,把浑水摸鱼、投机取巧、破坏规则者挡在大门之外。

文/宋仁

来源:红网

作者:宋仁

编辑:田德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