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前,《中国青年报》开展了一项“2019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结果显示,教育(79.8%)和就业(77.1%)是受访者最期待的两会议题。3月5日,这一青年期待得到了分量十足的回应。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优先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驾齐驱。“就业”二字由传统民生版块升级为宏观调控内容。(3月7日《中国青年报》)
就业是民生之基,更是社会的稳定器。站上2019宏观政策“C位”的稳就业,自然有不言而喻的背景。简言之,就业对应着群众的饭碗,就业对应着老板的格局,就业对应着GDP的冷暖。就业稳、收入增,底气和信心就有了最坚实的四梁八柱。
就业虽然是劳动者的事,但说到底还是由岗位需求决定的。传统产业腾笼换鸟,机器人代替了操作工,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越进步,岗位越稀缺。这个时候,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就尤为珍贵。比如网约车行业,实际上从出现时间来看,本已经算不上新业态,但由于监管层面的拖沓与迟滞,迄今仍在半明半暗之间游走:门槛高、制度硬,掣肘多、发展缓。在今年两会的小组讨论中,人大代表马化腾就直言,过去网约车出事导致十部委入驻,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对于新生事物遇到的一些问题,要想怎么解决问题,但是切忌一刀切。”
这话并不算振聋发聩,甚至不过是老话重提。2018年9月11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市场监管总局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说,我国近年来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方兴未艾,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更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然明确强调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
以网约车为代表的新业态,有的其实早就该进化到2.0版,有的还是刚出现的新面孔,面对他们的出现与发展,如果还是以传统思维来刻板管制,不仅市场活化不了、就业增长不了,民生福祉也增益不了。网约车是最有痛感、最具代表的新业态,尤其是猪年春节期间顺风车业务禁绝之后的黑车横行,足以说明很多现实的问题。安全当然是第一位的,这是个共识的前提;但是,将网约车列入“整个出租汽车行业”一条线地管制,恐怕迟早是要出问题的。别的不说,这两年网约车行业从业者数量的变化大概最能说明问题。
新业态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说到底也是民生之本。值得注意的是,新业态往往是跨部门的,如果按照简单的条块管理,或会造成政策上的“误伤”。就像送外卖的,平台固然要管理,食安部门也没闲着,交通部门也会涉及,劳动监察也是责无旁贷,甚至还牵涉其他诸多部门。如果仅仅是发个牌照就一劳永逸,新业态只怕迟早会活不下去。今年,政府部门会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开网约车的也好、送快递送外卖的也罢,凭技术和劳动吃饭,依托经济新业态而生,审慎监管若能科学有序地“网开一面”,他们的饭碗才能稳固、才能长远。
宏观就业政策的“优先级”,不妨先从给网约车等新业态松绑开始吧。
文/邓海建
来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