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欧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瑞银(UBS)发布了一份长达39页的拼多多发展报告。该报告历时超3个月完成。瑞银认为,作为2.0代电商,拼多多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且仍将延续高速增长。但薄弱的公众沟通能力,已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短板。(3月11日 环球网)
瑞银的这份“班主任评语”,通俗地概括一下,大概就是两个意思:一是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是令人鼓舞的,二是拼多多的公众沟通能力是略显遗憾的。就像一个过于内敛而缄默的好孩子,自然是容易被刻板成见和流言蜚语所绑架的——何况,他还扎扎实实站在创新企业和新电商的C位。
这个说法当然是中肯的。在这个时髦跨界的时代,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恐怕不仅要会踏踏实实“低头走路”,偶尔也当诗意盎然“抬头望天”。做得再多、改变再多,若是过于低调地“养在深闺人未识”,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或者断章取义的键盘侠,又如何能“知否知否”?
良好商业模式与粗放沟通能力,是容易造成公众认知障碍的。这个短板,早已昭然。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的年度GMV为4716亿元,同比增长234%。据此推算,瑞银最新的报告认为在接下来的3年内,拼多多将至少维持60%以上的GMV年复合增长率。即便前景喜人,意气风发的拼多多,大概还是最能体会成见与误解的“不能承受之重”。事实上,创立3年多来,拼多多向来低调,几乎没有举办过一场发布会,直到去年的打假风波、好心闹误会,才让其意识到“要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包括和公众沟通的责任,此前的公众沟通太糟糕了。”
聒噪固然叫人生厌,沉默却也未必是金。抛开“关闭了超过6万家涉嫌违法违规店铺”的铁腕打假不谈——2018年,拼多多启动了“新品牌计划”,计划扶持1000家涉及各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更有效地触达消费者;2019年3月5日,拼多多发布“扶贫助农年报”,过去一年平台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达653亿元,较2017年的196亿元同比增长233%……遗憾的是,这些努力与改变,在主观与客观的舆论环境之下,显得过于低调而沉默。于是,八百年前的陈词滥调,依然可能成为投掷向拼多多商誉的“匕首”。
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精耕细作的“新品牌计划”、“扶贫助农计划”等,如果这种滴水穿石的功夫未能在公共沟通中成为点亮与助燃的要素,就既不能彰显示范效应,也难以形成良性闭环。反之,企业若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将价值追求与主流作为兑现为形象与美誉,则必然会间接拉动GMV,从而为更好的善举提供基本支撑,让更多企业乐于见贤思齐。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这话翻译得更直白一些,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监管的手须“该出手时才出手”;二是新业态新模式要大胆向前走。这个时候,无论是新实体还是新电商,恐怕都要胆子大一些,声音豪迈一些,在历史唯物的寥廓天地,寻求更多的认同的追随。当然,“公共沟通能力”这块短板,不仅让打假与扶贫路上的拼多多未曾收货对等的商誉,同样也成为诸多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路上的“通病”。
有人说,偏见与误解,大抵都是创新企业的宿命。比如某种意义上说,BAT的发家史,基本也就是舆论对其的原罪史。不过,刻板的成见有时并不会自动消失,这是一个渴望并悦纳沟通的时代。企业在赋能的路上,偏好技术、钟情资本,皆是“人之常情”,不过,别忘了“公众沟通”也是生产力——告诉消费者企业的价值观,起码容易走到同一条康庄大道上;告诉社会企业的努力和改变,起码会更精准描摹出新时代中国企业的温暖画像。
古人云,言多必失。只是,当我们的企业学会好好说话、诚意表达、专业沟通,“言”也许会成为一件利器,内化为更深沉而持久的商誉生产力。别的不说,就像拥有4亿多年活跃用户的拼多多,如果能及早提升公众沟通能力,亿万用户身上污名化的标签起码也会少一些,在与传统电商的公平竞争中,亦会创设更为良性的竞争秩序。
文/陈玮
来源:红网
作者:陈玮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