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到了,轰轰烈烈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将在各地陆续展开,各地市民纷纷扛上铁锹,走进城市公园、小区荒地和街道废弃地,自发栽种树木,为城市添绿。
1979年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3月12日确定为植树节,此后植树节走过了四十个年头,今年是第四十一个植树节。作为非法定节假日,植树节的公众知晓度和普及度要比传统中秋等节日低一些,不过这也保证了它作为一项公益节日的纯粹性。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化。一方面,高绿化率的农村和郊区土地,被改造成现代化的钢筋水泥,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逻辑,让寸土寸金的城市,更倾向于将土地进行商业化的开发;另一方面,对GDP的片面追求,导致少数地方为污染企业开绿灯,毁林开荒、破坏土壤的生产活动,给环保制造了巨大的压力。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在植树节集中绿化造林,这种节点式的参与聚焦,初衷正是借此强化生态意识。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环保底线的提醒;对职能部门来说,是生态管理责任的警示;对市民来说,也是公共参与的契机。
事实上,近几年来,正是得益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等绿化行动,一些领域的整体污染状况有所缓解,比如2013至2018年,河北省重污染天数减少63天,PM2.5平均浓度从每立方米108微克下降到56微克;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这种治理成效,得益于对生态底线的反复重申,对污染惩戒力度的不断加码,更和全民意识的觉醒和全民参与的热情息息相关。尤其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植树造林打破时空限制,变得时尚起来。
蚂蚁森林就是一个有代表性和时代感的例子,据支付宝数据,截至2018年12月底,已经有超过4亿人“网上种树”。目前,在中国内蒙古阿拉善和鄂尔多斯、甘肃武威等地区种植真树5552万棵,总面积超76万亩,大约相当于7.6万个足球场。有意思的是,用户还可以实时看树和卫星看树,查看自己种的树长成什么样了。
互联网+义务植树的新模式,带来了新体验,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将置身钢筋水泥城市的民众充分调动起来,解决了他们没有条件参与植树节的难题。这也说明,当前社会其实不缺环保意识和公益热心,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并挖掘。
当然民众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时,后续引导也要跟上。今天两会会前的“部长通道”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就提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在个别地方是存在的。诚然,在基层难免还有一些形式主义的问题,工作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植树节只有一天,公益行动却是百年大计,植树造林是个技术活,从林草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角度看,需要加强宣传引导,以及后期的看护管理,将公益热心价值最大化。而从城市规划和治理的角度看,也得在商业化的土地开发之外,保留一方珍贵的绿化空间,让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活能够和谐发展。
文/楚天阔
来源:红网
作者:楚天阔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