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陶渊明是抓眼球高手
2019-03-13 17:43:58 字号:

所谓出世,说的是视尘世中的名利如浮云。世人皆说陶渊明是出世大鳄,出世的鼻祖级人物。我洞若观火,觉得那是误会了陶渊明,其实,陶渊明不但不醉心于出世,骨子里还是个入世特别深的人。世人是被他施放的烟幕迷惑了。

陶渊明多次在官场上混,越混越烦躁,公元405年8月,45岁的老陶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这时,他已烦躁到了极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识浓成了漫天阴霾。不久,他呕心沥血做成了《归去来兮辞》,罢了自己的官,回归田园。如果他是一心一意出世,屁股一拍走人,到南山下一心一意种他的豆去,何必呕心沥血做什么《归去来兮辞》,不但害了当朝的读书人,还害了历朝历代的读书人,掠夺了他们不少宝贵的时间。他分明是用这种反弹琵琶的方式,实现文人的最大梦想,那就是抓住尽可能多的学子的眼球,奉他为超级大神,顶礼膜拜!

为了达到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他种豆种得心不在焉,肥也不施,草也不拔,任凭杂草吞食豆苗,醉心于玩弄诗词歌赋。一篇《桃花源记》,为隐居世界猛泼油彩,文章花是花团锦簇,可惜出自标榜出世者之手。如果出自一般文人之手,我一百个点赞一千个点赞都不吝啬,出自陶渊明之手,我就很狐疑了。你既然出世,就安分地出世好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知道,他那是身子在南山下,心还骚动在尘世里。这《桃花源记》,比先前的《归去来兮辞》还不得了,当朝与后来历朝历代的读书人的眼球,几乎都被他抓住了。读书人可以不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半斤等于八两,但不知道《桃花源记》,则是莫大的耻辱。陶渊明,你真不魁为天下第一码字者,够狠毒的了。

不管种豆也好,吟诗也好,南山下的陶渊明,也一样斗不过光阴,他也会与时俱老的。公元427年9月,陶渊明已63岁,老态龙钟。要知道那时活到60多岁的人,比现在活到90岁的人还牛皮,不老态龙钟才妖怪呢,他又不是盘古。离天远离地近的陶渊明不肯就此善罢甘休,还在琢磨着怎么再捞些眼球,以满足他那颗虚荣到极致的心。他朝思暮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妙招,那就是自己给自己写祭文。他是码字大亨,不久,一篇千古奇文《自祭文》横空出笼了。

他在祭文开头说:现在是丁卯年九月,天气寒冷,秋夜漫长,景象萧条冷落,大雁南飞,草木枯黄凋零。陶子将要辞别这暂时寄居的人世,永远回到自己本来的住处。亲友们怀着凄伤悲哀的心情,今晚一道来祭奠我的亡灵,为我送行。他们为我供上了新鲜的果蔬,斟上了清酒。看看我的容颜,已是模糊不清;听听我的声音,更是寂静无声。悲痛啊,悲痛!

祭文末尾则说:亲友们将我葬在荒野之中,让我的灵魂得以安宁。我走向幽冥,萧萧的风声吹拂着墓门。

自祭文绘声绘色,令人毛骨悚然。这样的奇文读书人不趋之若鹜,哪怕真正是人们骂的有眼无珠了!3个月后,陶渊明烟消云散。

陶渊明的句号,划得也不同凡响。千年风雨也不是阻隔,当下的许多读书人,还在吟诵《自祭文》,用眼球为他送葬!这葬礼,没完没了。好个陶渊明,出什么世?!

文/曾德凤

来源:红网

作者:曾德凤

编辑:田德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