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写的书出版后如一粒沙子跌进河里,波浪用显微镜都难以看到,让你情绪很是抑郁。这时,如果书突然被禁,看似是个坏消息,其实再好不过了,因为眨眼之间,狗屎一样的书,立即会变成人见人爱的香饽饽。那些原来草草翻过几页书的读者,会把尘封的书再找出来,翻来覆去地反复咀嚼。那些没有你的书的读者,则会钻山打洞,找你的书来深入研究。就是花上十倍的书价,他们都会满不在乎。你的书就是再草盛豆苗稀,他们也觉得遍地是虫草。
某个电影若想取得尽可能好的票房,最好制造一些不露痕迹的理由,把上映的档期一推再推,即所谓只听楼梯响,不见丽人来,效果会特别好的。据说电影《白原》便使用了这一招。
某个黑猪品种猪肉味道一流,但养在深闺人不识,根本卖不动。如果大肆制造舆论说:这种猪肉虽然口味特别好,但有可能影响生育,劝大家不要食用。这下,某黑猪品种会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高档宾馆酒店的餐桌上,这种肉会突然崛起称王称霸不可一世。民以食为天,口福乃第一要务,冒死吃河豚都小菜一碟,还说什么可能影响生育。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也卖过一个相应的关子。他写过一本《趣味心理学》,在书的前言中他特意提示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然而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作者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阅第八章第五节。
一个孩子学了一段时间的电子琴,觉得没有太大的意思,想算了。聪明的妈妈买回一台高级电子琴,放在自己的卧室,不让孩子碰。孩子急了,说:妈妈,电子琴不是给我的吗?为何不让我弹?妈妈说:反正你也学不会,碰它干吗?孩子大声说:我一定会学会的。妈妈说:我才不信呢!之后,每当妈妈不在家时,她便进入母亲的卧室,偷着弹,不长时间里,琴艺便大有长进。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他们大胆追求爱情,不惜以命拼争。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摇摇晃晃上路。店主人追出来说:客官,你要过冈么?这景阳冈有老虎伤人,官府出了告示,要行人结伙成队,只有在中午时间才能过冈。武松仗着酒兴,不但不听,反而来了精神,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座景阳冈走过一二十趟了,从没听说有什么老虎,我倒要看看有什么鬼老虎没有?真有的话,打他个五劳七伤。后来果然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可怜称王称霸的老虎,偏偏遇上了愣头青武松,倒了血霉!
上面所举的例子,都可以用“禁果效应”一网打尽。
所谓“禁果效应”,核心内容为: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这个效应也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禁果效应”跟两种心理有关:一种是好奇心理,一种是逆反心理。两者都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
生活中还有没有更多的烙上了“禁果效应”的事例?我的回答是:有的。但我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这些事例躲藏很深,你们谁也琢磨不出来的,别浪费大好时光了,春宵一刻值千金呀!
文/曾德凤
来源:红网
作者:曾德凤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