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命只剩下24小时,你会做些什么?假如只剩下5分钟,你会想些什么?27日,浙江金华举办“情系清明、绿意婺州”殡葬改革(清明节)系列宣传活动,其中包括“知生死悟人生”感悟生命教育体验活动,7位体验者躺入文明棺,在生死之间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在直面人生谢幕中感知生命的可贵。(3月29日 中新网)
其实,这样的活动在其他地方也搞过。如:2016年4月25日,重庆一殡仪馆举行“生命之旅”开放日活动,面向社会召集了多位志愿者进行“死亡体验”。当天,有多位大学生躺进棺材体验死亡。这种“体验死亡”的活动,虽然号称“知生死悟人生”,但效果怎么样值得商榷。
参加活动躺进棺里的人真能感受到死亡吗?肯定不太可能。既没有痛苦又没受到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躺在棺里面根本感觉不到什么。殡仪馆搞这样的活动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已。这样的“行为艺术”挑战了民众的道德和审美底线。中国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图个吉利,死亡在我国民众的心目中,平时绝对是避之而不及的,提到死亡这两个字都觉得十分“晦气”,因此,让民众躺进棺里体验死亡有违公序良俗,挑战公众的神经和社会道德的底线。
所年,各种乱七八糟的极其荒唐的“行为艺术”不断上演,管当众求人摸奶叫“行为艺术”;管大街上光腚叫“人体艺术”;在景区裸体彩绘叫“呼吁环保”;有人玩进狗笼“卖身”;表现上吊自杀、吃屎、裸奔、扮鬼走夜路等等。这些不着边际的所谓“行为艺术”让人眼花缭乱。但这样的体验注定只是一场闹剧,不会体验出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就像躺进棺木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死亡一样。
“行为艺术”必须与社会秩序和谐律动。一系列以身体为资源的极端的“行为艺术”不断上演,并能够畅通无阻,几乎不受任何道德和社会环境的约束,是因为有关部门对“行为艺术”还没有一个界定,更没有划定一条底线,更没有监督办法。因此,越来越多的“行为艺术”在“艺术”的包裹下,成了一些商人赚钱的“托儿”。如果对此继续疏于管理,或找不到管理的办法,那么,这种“艺术”之名很有可能被普遍运用,把艺术推到了挑战人性、道德、法律的可怕边缘。
与其参与“躺棺材体验死亡”这类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还不如让人在殡仪馆体验火化工的工作。让人去工厂、农村、工地、特殊行业等地体验真正的生活,让人到边远地区体验民众的疾苦。只有体验到了别人的辛劳,体验到了贫困地区民众的不易,才能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爱民、亲民,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
文/胡建兵
来源:红网
作者:胡建兵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