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副教授姚洪军关注本院院长侯怀霞论文涉嫌“抄袭”已经9年,他提供的中国知网查重报告显示,侯的博士论文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达55%,另外5篇期刊文章分别为97.8%、69.1%、55.4%、53.1%、47.6%。对此,他给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写举报信,结果无一例外地碰壁。中国海洋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认为,侯怀霞博士学位论文不足以构成轻度抄袭;上海政法学院认为侯怀霞的期刊文章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4月3日《中国青年报》)
在论文是否涉嫌抄袭缺少全社会相对认可、或是权威统一的评判标准前,学术界对认定结果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在情理之中。按照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姚洪军的举报,侯怀霞的博士论文在知网查重系统显示复制比相对较高,而且最高的可达97.8%以上,如果单从人们的常规思维来理解,如此高的重复比重,其论文涉嫌抄袭的可能性很大。不过,也有学术界人士表示,仅凭知网查重系统,很难定论是否抄袭,因为论文涉及法律、新闻报道等方面的直接引用也在重复序列,也就是说,单靠复制百分比就断定论文抄袭,存在一定不公平性。
事实上,学术界对知网查重准确性的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知网虽然有着庞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资源,在查重对比中很容易筛选出那些涉嫌抄袭、包装和加工过的论文,但并不能够对论文重复部分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尤其是对一些融入作者思想性、观点性的论文,更是很难作出客观判定。这样说,也不是否定知网的存在价值和贡献,它至少是拦截学术论文作假的“第一道防线”,为防范学术造假提供着重要的参考。
问题在于,有的学校在硕士生、本科生论文查重方面,过度依赖“机器”,而在人为分析、研讨上投入不够,这就引来了论文评判中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因素。我们姑且不论侯怀霞的论文是否存在“抄袭”行文,但从其研究的法律领域讲,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原文引用法律法规,这是必要条件,如果把引用的法律条款内容也计算在重复比中,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这就要求,学校在论文原创性认定中,需要合理注入人工力量。对那些重复比较高、有疑点的论文,学术委员会要根据专业特点充分研讨论证,而不是一味只看重复比,对雷同的语句,作出更加细微的划分,更要查看作者是否有新观点、新思想等,向着更加注重论文“含金量”上靠拢。
人们对侯怀霞论文是否涉嫌“抄袭”的争议,最大的意义便在于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如何更加规范学术行为、推出更加令人信服“裁判”的思考。推动学术论文认定规范化发展,学术界有必要在现有评定标准上,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细化。比如可对不同领域论文重复比作出不同顶格限制,尽可能规范和统一评定标准,而非单纯的以重复比定成败。此外,还可加强校外第三方评审机构的建设,对有争议的论文,引入第三方机构来评判事实,或许这样会更公平些。
文/周军
来源:红网
作者:周军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