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阅读不再是一个人的私事,你每翻一页书就“掉”进一群人热热闹闹的社区,你甚至还能间接参与到作家的后续创作中……这样的“共读时代”,你能接受吗?(4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将“弹幕评论”与“线上阅读”嫁接,打造“共读时代”,是社交网络融入生活的一大表现。与其说,“共读时代”的标签是“共享”,不如说它的本质是“分享”。实际上,共读时代带来的并不只有“共享式的阅读”,还有“分享式的升华”。
“评论是本体”这是社交网络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从阅读和观看中寻求有趣的评论,已成为不少人的网络生活习惯,而浏览评论正是阅读价值于社交网络中的延伸。可以看到,评论中的观点、案例、用词等等是却别于作品本身的“知识点”。读者群中通过“共读交流”,可以促进相互之间对作品的了解,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更多新颖的阅读体验。
当然,“共读时代”分享的除了知识,还有“情绪”。套用一句古诗:“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随着时代的更迭,交往地密切,人的思想日趋多元,我们比过去更期望通过网络寻求共鸣。基于阅读之上的分享,让情绪的交流更有针对性,而寻求共鸣的过程亦是放松自我的过程。
反过来看,可能现实社会也正如雪莉·特克尔在其所著的《群体性孤独》中描绘的那样:“纵然可能已经身处于热闹的人群当中,人们还是乐于通过社交网络能够连线到其他的地方,同身处别地的人时刻保持联系。”通过“共读”功能,于人群之中寻求陌生人的共鸣,或者也是这个社会的“刚性需求”吧。
人们阅读的目的,在于解答自己的困惑。“共读时代”带来的除了有海量的阅读体会,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进入“共读时代”,通过共读,找到不同人群对同一字段的体会,感受不同人群的人生答案,对生活的感悟也会更加充实。与此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功能,我们能经由一本书一个字段,寻找更多的书更多的读者朋友。“共读时代”中的图书不是散落在各地的点点繁星,而是由“共读功能”串联起来的一整个星系一整片星海。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共读”早在亚马逊推出的Kindle中就已实现。不断地拓展“共读功能”,提升线上阅读质量,为用户提供不一样的专属服务,也是吸引读者远离盗版图书的一种手段。如何拓展和发扬,还需要线上图书厂商激发更大的想象力。
文/严奇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