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名调查记者用自己的手机叫了一辆出租车,一上车司机就问:“你是记者吧?”自己的身份轻易被识破,这让记者感到很惊讶。司机爽快地告诉他,自己的手机安装有号码标记软件,这名记者的手机号码已经被公开标记为“记者”,所以一接到电话就知道了他的身份。
对于调查记者而言,这的确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记者身份被公开标注,这就意味着暗访工作根本没法开展。不但各种“公关”可能如影随形,而且有可能对记者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实际上,被一些号码标记软件“祸害”的人不仅仅是记者。其他媒体的报道显示,一些普通民众的手机号码莫名其妙地被标记成了“房产中介”“教育培训”“骚扰电话”“营销电话”等等。这不仅仅导致他们的正常电话被拒绝接听,而且各种不实的身份标签也弄得他们十分尴尬。
虽然法律明确规定电话和短信营销必须征得用户同意才能进行,但是现实生活中“黄金旺铺要不要了解一下”的轰炸式营销从来都不会自动绝迹。一些手机APP应运而生,通过发动用户对营销号码进行标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它们无处藏身,从而帮助用户实现拒绝接听、接收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号码标记服务对民众还是有功劳的。
然而,一枚金币会有两面。此前已有媒体披露,某平台公然利用号码标记功能做起了趁火打劫的“生意”,要想查询自己的号码是否被标注,收费为每个号码26元。查到被错误标记的情况,想要取消标记,对不起,你还要向该平台缴纳68元。更邪门的地方在于,前脚你刚刚付费取消了营销电话的标记,后脚你的手机又被标记成了诈骗电话。挖好了陷阱只等你往下跳,这样的恶意用心已经很明显了,就如同某些杀毒软件制造病毒、修车铺老板故意撒钉子。
用户对自己的电话号码拥有法律规定的合法权益,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号码进行不实标记,属于明显的侵权行为。对此,相关手机APP平台负有认真审核的义务,在出现错误的时候平台更应当及时予以修正或删除。甚至,在一定情形下,平台还应当赔偿用户因此产生的损失并进行赔礼道歉。现在,却出现了用户号码被错误标记却无从获得有效救济的状况,这已经很不正常。某些平台还把删除修改错误标记当成“收费生意”来做,这更涉嫌非法经营和敲诈勒索犯罪。
号码标记的“生意”不能这么做。对此,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应当根据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响应,通过立法、修法对号码标记的相关活动进行规制。同时,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接受公众举报,责令有关APP平台严格把关、纠正错误,避免受害者求告无门。对于以此谋利的平台,不妨严厉追究其刑事责任,以遏制乱象蔓延。
文/周东飞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东飞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