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抛弃“假精致”才有真生活
2019-06-13 21:54:46 字号:

抛弃“假精致”才有真生活

6月13日,新华社发表一篇《你是被假精致掏空的年轻人吗》调查文章,文中披露了当代社会中一些年轻人以透支自己经济、掏空自己心灵为代价、而热衷于“假精致”生活的真实状况。该文读后,思绪万千:为了“假精致”生活,我们需要自己欺骗自己吗?需要付出如此代价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面子还是真实的自己?

客观而言,类似新华社文中披露的“假精致”现象,可以说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一些靠父母辛苦打工挣钱上学的大学生,从火车站到学校,宁可排队半小时、付30元车费坐出租,也不愿多走几步路,花3元钱坐公交车,因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坐公交掉价;每到周末,宁可花掉自己数百元工资,也要请哥们姐们一同撮一顿,因为参加了别人请吃,花费再多也要回请:别人开个20万车,自己宁可贷款,也要买个30万的;别人生孩子后,花费20万元,住进月子中心,自己宁可透支,也要享受同样的服务等等。可以说,“假精致”的行为观念,已经渗透到当代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假精致”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在城市年轻人中渐趋流行,虽然表现形式繁多,可最本质的因素是自欺欺人的“虚荣心”作祟。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绝非只是满足“假精致”生活本人虚荣观那么简单,有的会波及、影响多个家庭,有的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代价。比如,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为了买个高档手机,不惜采用欺骗手段,骗取父母汇款,甚至陷入校园贷、套路贷陷阱,难以自拔;有的信用卡透支以后,不能及时还款影响个人征信,当开公司、购房等关键环节,真正需要信贷时被拒,因此被逼跳楼自杀等。这些已经被媒体曝光的案例触目惊心。

分析“假精致”现象的产生,其社会因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扩张消费的舆论一直起主导作用,“量入为出”“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等数千年来积淀的传统生活理念,被当做过时观念不再提及,再加之个人支付方式由传统的现金改为数字,导致个人收入“模糊”化思维愈发严重,好像个人手机的“微信”“支付宝”账号,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用多少都有,没有了就“透支”,不像传统的现金那样直观,自己手中能够支配的钱在钱包放着,花多少、剩多少,一目了然;从个人因素分析,忽略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等,一味追求“个人享受”“合群”,对自己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阶层定位很少考虑等。

“假精致”与真精致是相对应的。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人追求真精致生活并没有错,错的是在于自己并不具备“真精致”条件,而去刻意追求“假精致”。但是,真实的社会现实是,“假精致”同样是“精致”,同样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当你长期被这样的“假精致”掏空时,总有一天是要显出原形的。因为,远超出自己经济实力的“假精致”,可以欺骗家人、朋友、同事,可永远欺骗不了自己。一个人要想轻轻松松、舒舒坦坦的过日子,真生活才能走得远,那种“假精致”终究是靠不住的,只有早日抛弃“假精致”,才能早日迎来自己的“真生活”。

文/李季平

来源:红网

作者:李季平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