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年轻”的儿歌去哪儿了
2019-06-14 18:57:45 字号:

“年轻”的儿歌去哪儿了

六月已经过半,各种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仍余热未散。大到国家级的晚会,小到每个学校的活动,儿童歌曲都是主角。“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在嘹亮的童声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还是那些经典老歌,而新近创作的大多昙花一现,演出过后就再难听到。这让人不禁发问:为什么脍炙人口、传唱度高的当代儿童歌曲少了?儿童歌曲创作传播乃至艺术教育出了什么问题?(6月13日《光明日报》)

现在的孩子们都听什么音乐、唱什么歌曲?经过采访和观察,记者发现,经典老儿歌仍是传唱的主流。《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卖报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小鸭子》等。这些经典歌曲的旋律大都优美动听,适合孩子欣赏。但其中部分作品年代久远,歌词讲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比如《卖报歌》《一分钱》,孩子不明所以,只是机械地哼唱。“年轻”的儿歌去哪儿了?

儿歌创作者队伍极度萎缩。由于社会和市场对儿童歌曲的关注度不够,创作者的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很多原本坚守在这一领域的人迫于生活压力转移阵地。就拿湖南来说,7000万人口的大省,真正还在坚持儿歌创作的,不过区区二三人。何也?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为歌手创作一首流行歌曲,创作者往往能拿到上万元稿酬甚至更多;为某知名企业创作一首宣传歌曲,回报将更为丰厚。而发表一首儿歌,稿酬只有三五十元甚至更少。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来创作儿童歌曲?

儿歌创作没“与时俱进”。也有少数儿歌创作者仍在坚持,但其中确有不少创作者,他们对儿童心理不甚了解,用成人思维和套路化技巧拼凑口号和概念,使作品缺少童趣童真、真情实感,导致创作出来的儿歌,远离儿童的生活和情趣,缺乏真情实感,难以博得孩子的认同和喜欢。

儿歌“推”而不“广”。政府对儿歌的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力度不够,“推”而不“广”。现在充斥耳膜的,全是时下流行歌曲,连校园广播播放的大多是流行歌曲;摆放在店门前的“排行榜”“金曲榜”,没有儿童歌曲的一席之地;电视、网络上经常播放的是周杰伦、李宇春、凤凰传奇等演唱的很时尚很流行的歌曲;歌曲大赛,演唱的全是一些流行歌曲,偶尔有几个小朋友出现,演唱的也是自己不懂歌词意思的《两只蝴蝶》《自由飞翔》《江南style》《最炫民族风》《因为爱情》《没那么简单》等。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几首儿童歌曲怎能与之相抗衡?

好的儿歌对少儿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对孩子的行为养成、习惯培养,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好的儿歌,足以让人铭记一生,成为孩子们一生的精神财富。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少年儿童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儿童歌曲的创作、宣传、普及力度,激励优秀音乐创作者投身儿童歌曲创作队伍,使之创作出更多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够唤起孩子美好情感的歌曲;电台、电视台等应开辟专栏,定期播放、传唱健康向上的优秀儿童歌曲,使其渗透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报纸、杂志等应利用版面优势,积极宣传儿童歌曲及其相关背景材料。大力鼓励明星演唱儿童歌曲;媒体在举办歌曲大赛时,也应有“儿童歌曲赛”,给儿歌以展示的平台,为祖国的花朵打造美好纯真的艺术成长园地。

文/黄启龙

来源:红网

作者:黄启龙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