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扶贫种牛,交由企业集中管理经营,让贫困户坐等分红”,“发放给贫困群众的小额贷款,统一拨给企业使用,企业再以利息返还方式给群众分红”……现实扶贫工作中,存在少数“光分红不发展”的问题现象,政府单方面将扶贫资金项目打包给企业,冠上“产业分红”名义,不仅自己当起“甩手掌柜”,也让贫困群众“坐等分红”。
扶贫最终目的在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脱贫技能,从根子里拔掉穷根、斩断贫困。换而言之,扶贫扶到最后是确保贫困群众放下“政策拐杖”,依旧能靠个人努力、勤勉双手走好脚下幸福之路。“光分红不发展”扶贫把资金项目一股脑抛给企业,经营生产销售等全链条与政府和贫困群众“不搭”,仍是企业本身原来的一套运行闭环,充其量政府只是项目资金的“二传手”、贫困群众也只是利润分红的“接盘手”。不仅对贫困地区经济毫无辐射带动作用,对贫困群众的劳动素养也并没任何作用。
过去,个别地方采取送钱给物“输血式”扶贫模式,贫困群众家里油米堆积如山,脱贫意识和意志能力纹丝不动“安如泰山”。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输血式”扶贫“好心办坏事”,因“毛毛雨”只能湿地皮,无法汇成涓涓细流,不仅加重群众等靠要心理,也带偏了整个实干扶贫节奏。其实,“光分红不发展”的产业扶贫,空打着产业分红的旗号,贫困群众反而变成旁观者,参与不到其中、学不到技术、增强不到本领,依然在家里等馅饼,与“送钱给物”毫无区别。
“光分红不发展”搞扶贫产业,本质上照见少数地方政府的形式主义作风和推诿懈怠思维。抓扶贫不愿往实处走、往苦中行,沉不下去、迈不开脚,加上在企业、市场和群众之间缺乏“嫁接技术”,运用不来实打实的“造血功能”,所以只能披上“产业分红”的翻新外衣,企图向企业卸下扶贫担子,行“输血式”懒惰扶贫之实。久而久之,必将浪费宝贵的扶贫资源,损害群众长远利益、吞噬政府公信力。
当然,扶贫产业分红是“造血式”扶贫的一种优选方案。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基础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这决定政府要站好位置、用心用情,把工作做细、把功夫做实。既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大撒把”,关键要立足“真脱贫”这个目标,把群众带入到市场竞争中去锻造脱贫本领。譬如,有地方搞产业扶贫设立“扶贫车间”,历练贫困群众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有政策扶持、企业指导、市场保证,群众通过劳动力创造价值,又能锻造能力,才这是产业分红应有的正常轨道。
检验扶贫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是群众满意度和实干业绩。看扶贫产业发展好不好,主要看群众劳动素质、地方发展境况有没有“质”的提升。地方政府要自觉摆脱“光分红不发展”形式扶贫困顿,焕发“真扶贫”的精气神,结合地方实际条件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有前景、有空间的扶贫产业,同时激发市场经济主体作用,带动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齐步跟进,如此才能为“真脱贫”打下坚实基础、迈出铿锵脚步。
文/段官敬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