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6月19日 新华网)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仰望城市,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向往有更高的发展平台、更好的发展机遇,相较于发展速度快、待遇条件优、晋升空间大、配套设施好的城市生活来讲,艰苦边远地区“苦、乱、差、贫”的生活境况显得毫无竞争力。
巨大的差异,让人才资源储备产生严重侧倾,大量人才涌入城市、留在城市,而艰苦边远地区却乏人问津。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很多村组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想培养年轻后备干部都发现辖内根本无人可选,甚至有些原本在考察培养范围的后备干部也开始出现“流失”倾向,补充人才梯队成了抓艰苦边远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
地方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对于地方发展的巨大作用早在很多地方得以验证,艰苦边远地区要想缩小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地区之间的差距,唯有鼓励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涌入、在艰苦边远地区干出一番事业、闯出一片人生新天地。这其中,充分发掘和培养本土人才尤为重要。
人都是有“根”的,大了说,这个“根”是国,小了说,这个“根”就是家。不管个人发展有多好,对家乡的那份眷恋永远散不去,也淡不了。打好这张“亲情牌”,让已经“走出去”的人才能够积极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协助家乡引入绿色生态产业项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搭建产品销售渠道等,激活艰苦边远地区的发展动力;同时也要让原本就留在家乡的人才能够安下心、扎稳根,带领家乡群众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和耕种习惯,积极探索和实践现代农业生态发展新模式,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
当然,培养本土人才也离不开其他地区的“传帮带”。积极引入“结对共建”项目,让各地城市组团帮扶艰苦边远地区,为艰苦边远地区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指导人才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开展工作,逐步实现人才由引进、外训向自我培育、自我“造血”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积极培养更多本土人才,让艰苦边远地区发展不再受人才匮乏的制约,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要事。各地方也应积极建立健全培育、机制、激励等机制体系,让更多本土人才愿意投身艰苦边远地区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文/史俊逸
来源:红网
作者:史俊逸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