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中国控烟协会发布2018年度热播国产影视剧烟草镜头监测结果,电影《我不是药神》《邪不压正》获“脏烟灰缸”奖。当日,中国控烟协会还发布“致影视界的公开信”,呼吁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于有过多烟草镜头的影视剧作品,取消其参与评优活动资格。该协会表示,影视作品中吸烟镜头严重削弱了人对烟草危害的认知,吸烟影视镜头对青少年尝试吸烟有非常重要的诱导作用。(6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中国控烟协会的这种举措一出来,引起广泛舆论关注。中国新闻网官方微博在21日15时56分发起投票:“你是否赞成影视剧烟草镜头过多禁止参评奖项?”截至笔者写作时间(6月22日22时整),“不赞成,不能以偏概全”为得票最多选项,共20.8万票,约占总票数的75.1%。由此看来,大多数人对此做法持否定的态度,这种做法对于禁烟来说只是治标而不治本。
如果影视剧作品中的烟草镜头少一些,那么生活中人们的抽烟概率就会低一些了吗?我们也许可以试想另一个情境:如果影视剧作品中暴力镜头少一些,那么生活中的暴力事件就会少一些了吗?也许可以,但是这样显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让人们知道烟草危害进而达到控烟成效,而不是用让烟草消失在人们眼前的方法来使控烟的效果达到。这里存在一个主动和被动的问题。在中国控烟协会的呼吁中,“严重削弱了人对烟草危害的认知”这样的说法不知是夸大了影视剧作品的影响作用,还是削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似乎普罗大众很容易便被烟草镜头带来的戏剧效果所击中,进而忘却烟草的危害。这样的形容甚至都能让人联想到早期的传播效果论“魔弹论”。这显然有些以偏概全,小题大做。
不过,中国控烟协会发起这一呼吁的初衷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国内的吸烟形势仍较严峻,青少年的吸烟率近年来也让人堪忧。就在上个月29日,国家卫健委规划司透露,我国成人吸烟率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距“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但是,“取消有过多烟草镜头影视剧作品的评优资格”这一做法又显得简单粗暴了些,国内影视剧作品良莠不齐,这一举措也许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筛除掉一些有消极诱导的影视剧作品,但是一些优秀的影视剧作品也许也会因为这“一刀切”的规定而失去评优资格。在这样的规则引导下,影视剧作品的一些戏剧效果将成为牺牲品,这也将成为人们的遗憾。“取消有过多烟草镜头的影视剧作品评优资格”这一做法导致的也许不仅仅是控烟工作的效果甚微,还有影视作品的质量消耗。
控烟当然不能单从少一些烟草镜头开始,而当是从其源头抓起,标本兼治。目前内地的烟草价格仍处于较为低廉的水平,普通大众都能消费得起。此外,禁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惩治力度也不够强,监管力度也不到位,公共场合张贴的“禁止吸烟”标识下常常就躺着不少烟头,实为讽刺。也许,适当提高烟草价格、增加烟草税能在“接触烟草”这一环节增加一些阻力,再有加大了的惩罚力度、监管力度的加持,控烟工作将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效吧。
文/龚雨彤
来源:红网
作者:龚雨彤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