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上海海关获悉,2018—2019年以来上海累计查获走私毒品案件32起,缴获各类毒品及易制毒物品共计4174克。值得注意的是,如氟硝西泮、唑吡坦等精神类药物,成为青少年群体吸毒的主要方式。(6月25日 《中国青年报》)
毒品猛如虎,其危害人人皆知,也是世界各国一直以来严厉打击的对象。但是当今全球毒品问题加速扩散、不断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与恐怖主义、艾滋病并称当今世界“三大公害”。在国际毒潮侵蚀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毒品问题蔓延之快、变异之深、影响之广让人不寒而栗,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第三代毒品的兴起泛滥,我国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案例日益增多,3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已成为毒品侵害的主要对象,吸毒“低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青少年吸毒问题不容小视,因为青少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旦沾染上毒品,不仅会毁掉一个家庭,甚至危害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从各类媒体报道的案件,以及相关教育、心理方面的专家分析来看,青少年因为涉世未深,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相较于成人而言,对毒品的抵抗力、辨别力更弱,其中好奇侥幸、从众炫耀、反抗叛逆、寻求刺激、逃避厌世是最主要的心理驱使,觉得试一试、尝一尝没什么大不了,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从此走上不归路。
戒毒说到底就是打心理仗,特别是青少年辨别能力、自控能力缺乏,要让他们不与“毒”为伴,就应当把毒品教育抓得更紧,提高他们的“免疫力”,才能少些“毒行侠”,不让毒品掐焉青春之花。
首先,家庭作为第一道关口,需要认真履行保护和约束职责,真正关心和爱护子女,不仅要重视物质关怀,更要注重心理引导,及早制止和抑制不良行为和错误思想,以积极健康的人格力量影响孩子向上向善,以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帮助子女健康成长。其次,学校担负着树德立人的重任,要加强学生道德修养锤炼,加大毒品知识的宣传,特别是现在新型毒品“花样翻新”,很多包装成糖果和饮料,伪装性、迷惑性更强,有些大人都傻傻分不清,更何况孩子呢?所以需要从传统毒品的宣传和认知范围中跳出来,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教育引导方式,真正唤起学生的识毒、防毒、拒毒意识。最后,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需要更加重视和关注青少年吸毒问题,倍加呵护,倍加用心,织牢关爱关怀的“网”,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帮助和关注,让他们提高警惕,保护自己,勇敢地对毒品说“不”。
总之,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把毒品教育这根发条始终拧紧,就一定能够让毒品远离青少年,守护好祖国花朵健康幸福成长的蓝天!
文/流双
来源:红网
作者:流双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