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和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启动的“光明影院”项目,目前已制作完成超百部无障碍电影。团队通过在电影声音空白的地方插入解说词,让失明人士享受观影乐趣,共享文化盛宴。(6月26日《北京日报》)
中国电影市场一派繁荣景象,全国银幕数量已突破6万块,到电影院享受一场视听盛宴是不少人日常消遣娱乐的首选。然而,残障人士却无法与大家共享电影带来的快乐,身体的缺陷成为了他们欣赏电影艺术的障碍。残障人士的文化生活状况没能与我国蒸蒸日上的文化事业同进步,而且还跟社会平均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光明影院”项目的出现是对公众的一种提醒,残障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得到重视,社会的文明成果应与残障群体共享。
残障人士虽然有身体的残缺,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身体健全者是一致的。近年来,社会各界集体动员,为创造公平、便利的无障碍环境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出行、医疗方面的无障碍设施仅能满足残障人士的物质生活需求,不能满足这一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实现他们融入社会、提升自我的愿望。因此,为残障人士营造精神文化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对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社会中不乏为残障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项目,只是其背后的支持力量薄弱,所以还未形成常态。无障碍电影、展览复制品触摸体验、有声读物阅读室等项目还处在尝试阶段,主要依靠个别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的力量来运行,所以无法保证项目的持续性和普及程度。
要想让残障群体文化服务成为常态,最重要的,就是让文化产业从业者意识到残障人士缺失文化生活的现状,呼吁文化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多为残障人士考虑,由此来从文化产业的源头推进面向残障群体的服务,用带有人文关怀色彩的产品,唤醒社会对残障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2015年,美国互联网影视公司网飞(Netflix)推出了部分电影、剧集的语音描述服务,此举为网飞带来了忠实的视障群体用户,也为视障人士提供了一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途径,值得我国的文化产业从业者借鉴。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残障群体作为建设社会的重要力量,理应共享社会发展的硕果。营造精神文化生活的无障碍环境任重而道远,“光明影院”项目只是其中的一步,社会各界还需给予残障群体文化服务项目更多支持,只有使其成为常态,残障人士的文化权益才能更有保障。
文/蒋淇庄
来源:红网
作者:蒋淇庄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