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份,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还有三天,《条例》就将正式施行。根据《条例》,个人若将有害垃圾与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混合投放,或者将湿垃圾与可回收物、干垃圾混合投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对于单位和管理责任人可能产生的多种不同的违法行为,城管执法部门也将根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罚。(6月27日 澎湃新闻网)
《条例》的出台和实施,使“不乱扔垃圾”从一句宣传口号变为了硬性规定,为顺利推进垃圾分类、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发挥了强有力的规范作用,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不过,在许多人为此拍手叫好的同时,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凸显了出来:垃圾种类成百上千,市民尽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奈何难以分清垃圾种类,导致不敢扔,或者扔错。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笔者认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垃圾分类标准及相关知识是关键。从《条例》出台到即将实施,相关部门、媒体、网络平台等,都对如何分辨垃圾种类提供了一些方法指南。如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近期推出的一张海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以及一些复杂垃圾如“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电子废弃物”进行了科普;《解放日报》也推出了一张“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思维导图”,其中的垃圾分类“四步排除法”,对人们进行垃圾分类很有用处。
宣传教育至关重要,但同时,也需要每一位市民自觉学习,把垃圾分类知识铭记于心。这既是对城市环境负责,也是对自己、对他人的生活负责。现下,网络十分发达,市民若因为自身的知识局限性,实在难以分清垃圾种类,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搜索,确定以后再对照投放。如“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的“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等,都是很好的查询工具,市民应对此充分利用,在搜索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把准确的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有了社会广泛的宣传普及、市民的充分配合,垃圾分类将不再是难事。每一个社区,每一位居民,包括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行为规范,成为垃圾减量、分类、回收和利用的主力军,这是全社会的美好愿景。
文/林蓓
来源:红网
作者:林蓓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