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地区缺医疗机构、缺医生等现状,国家卫健委今日(7月9日)发布《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方案》,提出今年年底前,全面消除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7月9日 新京报网)
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医疗条件存在不小的差异。尤其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这种不平衡更为突出。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国家卫计委发布《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方案》,就是在用制度保障来为打通农村医疗“最后一公里”兜底。
缺人、缺资金、缺医疗机构,是当前不少农村地区都要面临的问题。近几天出现的“河南36名村医集体辞职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固然与农村的发展环境有一定关系,但追根溯源,还在于没有完善好乡村医疗体系。试想,倘若为农村医疗筑好了巢,引来了凤,并且能让从业人员不断得到获得感,相信不至于出现这么多“空白点”。
其实,不管问题出在哪了哪个环节,归根到底都要回归到人这个关键点上。要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医疗条件,首先要引得了人,稳得住人。事实上,医疗人才愿意扎根基层,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所以,当务之急要在制度完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以便在保障好乡村医疗人员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能让更多的医疗人才愿意下沉到这些贫困地区。
与此同时,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水平要有突破性思维。当前,对贫困地区的医疗援助已初步形成常态化,但老百姓就近就医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实质满足。这就需要主动与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积极打造“帮扶帮建”的发展模式。在四川,部分地市与华西医学院之间就有类似的合作模式,其很好地满足了老百姓希望就近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的愿望。
严格意义地讲,乡村医疗机构是老百姓健康的“守护者”,其医疗水平越高、服务越好,老百姓的获得感就越强。相反,乡村医疗的薄弱点会更多更明显。因此,有了解决方案,还需要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当构建起了更为科学有效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贫困地区的这些“空白点”必定会得到妥善填补。
文/赵耀世
来源:红网
作者:赵耀世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